[極短篇] GB 18030 就在你身邊

編按:中國國家標準 GB 18030 是中國政府用來規範漢字正確寫法的規定。有趣的是,GB 18030 不僅規範了中國內部使用的簡體字,同時也規範了繁體中文的寫法。事實上,GB 18030 的規格包含了 Unicode 裡面所有 CJK 中日韓表意文字並制定了這些文字的「正確」寫法。而且,中國政府規定所有電子訊息產品內裝置的字體,都必須經過中國政府信標委 CESI 的認證,認證採用的便是這套標準。

一般而言,我們在台灣所使用是繁體中文而不是簡體中文,但因繁簡有許多重覆字,所以 GB 18030 也會規範到。我們就發現這幾年愈來愈多系統所使用的繁體中文,其實是以 GB 18030 規範寫法的簡體字,以下是兩種寫法的差異整理。

台灣標準與中國規範比較
編按:感謝讀者指正原圖有誤,上圖是經過修正的版本。


在上篇 Android v.s iOS,誰的字體好讀?中,我們提到 Android 的預設系統字 Droid Sans Fallback 是一套遵守 GB 18030 規範漢字的字體,但不只是手機,這種繁體字早已借由數位裝置滲透於我們的生活中 。

htc_sc

HTC 於 2013 開始在手機上採用新字體取代 Droid Sans Fallback,但仍舊是中國標準的黑體

SC_IN_TC

多種書籍雜誌採用中國標準的黑體

spotify_sc

台灣區 Spotify 的廣告橫幅,一樣採用中國標準的黑體

這樣子有什麼問題呢?台灣是目前除港澳外,唯一使用繁體字的地區,使用以簡體字型的寫法其實非常奇怪,這對繁體字的文化是非常不尊重的——文字裡面有地方的感情與歷史記憶,它的寫法、造型都是有道理的。GB 18030 強制規範中國國內所有正式發佈(包含少數民族)字體的唯一標準寫法,本身就有爭議。各手機和系統廠商,通常為了降低成本以及考量可在大陸市場銷售等問題,系統字型直接指定以 GB 18030 規範為主,重點是大多數人從未注意到這些小細節,甚至覺得「只要看懂是哪個字就好」,覺得這不是很重要,不假思索地接受由他人規範的文字寫法,意義上便是放棄了自己文化上的主動權。

以上文提到的手機字型為例,雖然 GB 18030 規範了中日韓表意文字的寫法,日本手機也要經營中國市場,但是日本的 Android 系統一直以來都有一套以日文寫法而創造的字型。台灣與日本一樣,有文字標準寫法,但沒有強制規範。在中國做生意固然要遵守當地規定,但是人家也沒規定要把這套規範也用在台灣市場吧。我們被迫接受中國所制定的繁體字寫法,這實在是相當弔詭的。

台灣素以繁體中文道統的維護者自居,但「中國國家標準繁體字」佔領我們的手機時卻沒有人提出任何反應。而在出版物中出現的假繁體字就更不可饒恕了,市面上明明有這麼多符合台灣寫法習慣的字型可選用,為何偏偏選用中國標準的繁體字型呢?背後理由很簡單,要不是對台灣的寫法不了解(如 Spotify 等外國業者),要不就是壓根不重視這一切。而如果遇到這類問題總以台灣市場太小云云作為理由搪塞,怎麼看都是卸責之詞。

採用符合當地標準的字型是對於當地文化的基本尊重,設計從業人員在選用字體時,應當更加留意才是。

延伸閱讀:造字人的苦惱——是誰寫得對?

街上的字型學

[極短篇] GB 18030 就在你身邊 有 “ 27 則迴響 ”

  1. 台灣目前的標準不是CNS11643嗎?

    為什麼內文和討論都沒有提到呢?

  2. 真是奇怪,在大陸也有許多平面設計在使用台灣標準字形的字體。兩岸都差不多啊。

  3. 我來自中國,但是我也認為指定字體規範的時候不尊重臺灣的寫法是很不對的。比如iPhone就從华文公司那裡買了兩套黑體,分別叫「黑体-简」「黑體-繁」。

    Unicode制定的時候很混亂,有的字是分開的,比如「户」「戶」「戸」「沒」「没」,有的卻合併了,比如「骨」「過」「身」。我真不知道那些專家制定Unicode的時候是怎麼想的。

  4. 補充 Moses 及 boskijr
    文字/字符編碼 (character encoding) 與字型/字體 (font typeface) 是兩回事, 不能混為一談吧?
    把Windows的字型換成Droid/文泉驛, 是否變了GB18030系統?
    如果用Droid字型代表用了GB18030, 在word文件內使用了Droid及細明兩種字型, 又算甚麼編碼?
    http://raymondlhw.dyndns.org/unicode_big5_gb.pdf

  5. 這文章是很典型的檢討很多別人的東西,卻對台灣官方標準沒有思考能力,一律照單全收,不知台灣標準其實與「繁體中文道統」相去甚遠。

    1. Hi Mercury,這篇的重點在討論尊重當地文字使用習慣,而不是爭論誰的寫法比較正統喔~~

    2. 謝謝告知。其實我引的「繁體中文道統」就是文章裡的用詞,也是文章的一部分,所以我想也在討論範圍內。尊重的部分,我也贊同可以去思考。

    3. 我贊成廠商應該尊重當地的官方字體,不過原文中上綱到「對繁體字的文化是非常不尊重」就扯遠了。兩套字體都是從許多現存的異體字中去選出標準,台灣教育部的字體有比較尊重「道統」嗎?

    4. Hi metaphysicallsit, 可是原文也沒有講到「道統」耶~這篇文章立論也不是以「官方字體」立論,可能沒有講清楚是「台灣」的繁體中文「習慣寫法」,比較接近是文化上的約定俗成(儘管這是一個很模糊的認定),並沒有想要強調以台灣教育部標準對抗 GB 18030 喔!

  6. 還有有個選擇呀, 用日本工業標準字體. 日本在字體的差異上可是非常吹毛求疵的, 老早就對Unicode混同各國漢字頗有微詞. 像辶字旁到底是2點還是1點這種問題. 而且在臺灣教育部標準字形出現之前, 很長一段時間基本上大家已經習慣類似日本鉛字的字型了. 反而臺灣教育部在抵抗中國本土字體簡化時, 編了一套生硬的「標準字體」, 結果民間的接受度並不好 (例如肉字邊要寫成一點一挑), 大部份人還是使用原有的繁體字模, 或者說臺灣自己演化出的習慣, 電腦中只有部份黑體參照了政府標準.
    由於有些問題源頭是因爲Unicode壓縮了不同國家的漢字進入同1個編碼, 對於同義字的字體微調只能用font來作區別. 現在手機解析度愈來愈高, 有些人還是會對字體差異有違和感, 在省成本直接流用中國的font標準之餘, 生產者是否應該考慮使用者的字體閱讀習慣.

    1. 日本工業標準字體又有另外的問題(例如沒有收禸字交叉的萬字、沒有收谷字上面分開的卻字等等)。
      另外,在 Unicode 環境下(而不是 Adobe-Japan1-6 CID 排版環境下),拿日文字體做系統字體,只會變出更多的日文異體了。

    2. 至於同Unicode碼的字何者好看, 就得看習慣了. 大部份臺灣版的漢字比較胖, 會佔滿空間, 日本漢字不知爲何會瘦些, 留空白. 至於字體是否合乎教育部標準, 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 但是像「漢」這個字在日本的標準是草字頭, 「卻」的左上角好像皺眉頭, 的確多數的臺灣人也許會注意到而不習慣. 但「萬」字的舊字模其實比較像日本舊字體, 年紀大的人應該是習慣沒有交叉突出的版本. 手寫時恐怕也是類似舊字模的人多.
      總之還是請生產者在省錢之餘, 多照顧一下臺港澳顧客的習慣吧.

  7. 「字符集」 和 「字形」 完全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概念, 字符集只規定編碼, 而字形是實現字符集編碼的字體完成, 上面評論者 boskijr 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作者將之混淆在一起恐怕是概念有誤.

    1. GB18030 是編碼標準, 並沒給出字形. 你看到的所謂 「字形」 只是方便給你看到這個編碼標準的一個媒介而已, 你完全可以以正體標準字形字體印刷一套 GB18030 標準給人看, 這對這個 (落後的) 標準的本質沒有任何影響, 只是這樣做沒有任何意義.

  8. 寧可用難看的國標新字形也不要用噁心至極的國字標準字形(體)。

  9. 寫法那麼多種,什麼正統寫法?沒有正統寫法這種東西。寫法本就因時空環境不同而有所變化,我們台灣現在習慣看的就長這樣,本來就應該有在地化的字形。你的正統是什麼時候的正統?你這麼喜歡所謂的正統寫法這種東西怎不回去看甲骨文,還是更古的字。

  10. GB 18030 只是一個 「字符集 & 編碼方案」,其文件只定義了該字符集含有哪些漢字(Unicode字符集的子集),及這些漢字所對應的 GB 18030 編碼。如圖所示,每個漢字都對應者一個 Unicode Codepoint 和一個 GB 18030 的編碼。

    而 GB 18030 從文件功能上看,並不是敘述內地字形規範的文件。敘述內地字形規範的文件是《通用規範漢字表》,草案2009年發佈,正稿是2013年發佈。草案當初包含了含「琴」等字在內的字形微調,後來正稿沒有採納。

    博文中的第一張圖——《台灣標準與中國規範比較》中,「沒」字不應列入比較。

    在內地,「沒」與「没」並不是新舊字形關係,也不是簡繁體字關係,也不是異體字關係。《通用規範漢字表》裡並沒有「沒」,可見在內地標準裡,「沒」和「没」,是被當作同一個字來看的。當然,這是官方定義,平時我們還是把它當作新舊字形來看。

    而且,這張圖也看不出內地「沒」和臺灣「沒」的寫法差異啊?我想本義應該是上面「沒」下面「没」這樣來比較吧?

    文章應該是在比較「內地標準(新字形)繁體字」、「臺灣標準繁體字」。

    我個人倒是認為,「臺灣標準」的寫法,如「肉」部(骨、肺)那麼寫,未必漂亮。

    如@disqus_Y2hB2IdBX7:disqus 所說,要命的不是「內地標準(新字形)繁體字」、「臺灣標準繁體字」誰好看誰難看的爭論,要命的是民眾、設計師不知道漢字可以有其他寫法,以為世界上只有這兩種寫法了。

    「字形」的設計、「同音義漢字」的選取,確實應該尊重在地文化,地用字習慣。

    1. boskijr 講得比較準確,確實 GB 18030 只是個字符集方案。
      然而因為在《通用規範漢字表》實施之前,工信部就已經要求作業系統所附帶的字型必須通過CESI檢測,否則不得販售。而CESI是拿GB18030/GB2312字符表檢測編碼的同時,順便就去查字形正確了。而GB/T 11460-2000也只有曖昧提到「合乎筆形規範」字句。從頭到尾沒提到《通用規範漢字表》,但實際上就是根據CESI的心情在檢測決定讓不讓你通過了。
      所以我聽到的業界習慣,是通例叫它惡名昭彰的GB 18030檢測,沒有給明確的字形規範,只會得到通過跟不通過的答案。
      http://www.arphic.com/tw/news/epaper/agent/201101/font_technology.htm

    1. 目前查得到的資料, CJKV的漢字標準基本上只列擧中日韓(朝)臺4種充份工業化字體標準, 外加香港感覺上是流用臺灣的標準, 在擴張區加幾個廣東字而已, 因此另外在地域編碼上也形成Big-5HKS及Big-5Ext等以臺灣編碼爲基礎的香港編碼. 新加坡公用語文是英文, 中文則向來重視與更多人的溝通功能, 猜想多半流用中國簡體字. 馬來更非以漢字爲第1語文的國家, 政府應該是不管中文的事情, 猜想長久以來都由民間隨意選用喜歡的font吧, 可臺港可中. 而實際上也很少用漢字的越南只是掛名個V而已. 北朝鮮使用漢字的情形也比南韓更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6%97%A5%E9%9F%93%E8%B6%8A%E7%B5%B1%E4%B8%80%E8%A1%A8%E6%84%8F%E6%96%87%E5%AD%97

    2. 香港有自己的標準,只是不作強制推廣。這個標準不止粵語字(不是廣東字),還有包括「裏」、「羣」等收錄於BIG-5中的漢字,和少數「户」等收錄於GBK中的漢字。由於IT產業不發達,香港沒有自己的編碼,只好借用台灣的編碼。新加坡曾經也有自己的簡體字標準,使用沒幾年就廢棄改採中國標準。馬來西亞有華文推廣委員會,但沒有自己的漢字標準,華人多用繁體字。

  11. 其實台灣敎育部的「標準」,亦有許多不合理之處,它把正統寫法打成錯誤,把沒那麼正統的、而且有悖漢字美學的字樣,說成是所謂「標準」,結果出現過把「黑體-繁」的正確寫法批鬥成寫錯字的鬧劇,而近日的不少新字體一窩蜂盲目跟從台灣「標準」,也使正統字形受到打壓。

  12. 您好 無意看到這篇有趣的文章,還蠻發人省思的~不曉得是否方便我轉貼到論談上面分享給更多人看呢? 會註明文章出處與網址~謝謝

    1. justfont的文章都歡迎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和作者就好,謝謝您!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