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茶是隱身在國父紀念館附近的茶店。外觀看似文青網美手搖店,進去裡面才發現並不盡然。想要的話,你能在店外點一杯「炭焙烏龍拿鐵」半糖少冰帶走。
可是,不會有別的網美手搖店可以讓你坐下來跟沖茶師聊茶。如果有時間在店內用茶,還可以看沖茶師以特殊器具沖煮茶葉,乍看之下,還以為是手沖咖啡。
根據品牌總監 Ian 的說法,這種沖茶器具的確是從手沖咖啡得到靈感。只是它的空間更大,讓茶葉有更多的舒展空間。可以看出來,賦茶背後的人們對茶有相當獨道的看法。
在店內,甚至定期有免費的茶講座開放一般民眾加入。與其說是一間賣茶的店,倒不如將賦茶說成是新興的茶文化推廣交流之所。人們來這邊不只喝茶,也聊茶。
對 justfont 來說,這一切認識都起於賦茶店面的菜單設計。木質立面上,黑色的板塊襯著白色的文字,在上面排印整齊,一眼就認出那些是我們出品的「金萱三分糖」。
字型設計師在路上發現自己的作品,免不了停下來品頭論足一番。大多時候是出於直覺的檢查自己字有沒有做好,少部分是發自內心讚嘆:「這用得真好!都沒想到可以用得這麼出色!」
但這的確是我們看到賦茶店面的感受。
找回茶文化的原初美好
也許我們都忘了,茶的本質是「交流」,而不是任人隨手棄置的飲品⋯⋯
茶,本是東亞文化記憶中的一份子,富含深層的文化底蘊。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林立的手搖杯外帶茶店,卻讓茶落入了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劣質茶品充斥市面,茶葉的本質逐漸被淡忘。
這是賦茶老闆 Steve 成立品牌時的光景。從小愛喝茶的 Steve,出國唸書時想把臺灣優質手沖茶分享給外國朋友,卻苦於端不上檯面的「加味茶」而裹足不前。為了替台灣的茶業盡一份心力,他耕耘了多年後成立賦茶,以茶會友,更期盼茶能成為國際間的接口。
這種對「交流」的渴望,也反映在品牌名稱上。團隊替賦茶取了個優雅的歐文名字,叫 CHANTEAZ 。在法文中, CHANTEZ 是歌賦的意思,加了個 A 以後,便能融入 TEA 的概念,變成同時有「賦」及「茶」雙重含義的「 CHANTEAZ 」。不僅如此,把這個詞拆成三個單元「 CHA N TEAZ 」,東方的茶( CHA )與西方的 TEA 也因而有了交集。
其實在東方傳統文化裡,茶的本質就是「交流」。邀請三兩好友一同沏茶、品茗,是文人交遊的常見活動。在茶氣的浸潤之下,齒頰留香,滿室沁芳,與會的眾人身心舒暢,便能展開更深層的對談。然而,在凡事躍入雲端、實體交流越來越少的當代,想讓茶重新作為交流的核心並不容易。
為此,賦茶在設計上動了許多小巧思,希望能創造更多人與人、人與茶之間的互動。
像是合院建築「三進」的概念,便為賦茶引入。走向賦茶的店面後,你可以選擇在一進的門口外帶茶、步入二進的吧檯與茶師交流、甚或進一步至二樓入座內用。
店門口也擺上了留言本,旁邊放著物外設計的鋼筆,你可以用文字傾訴心底的話,就像 twitter 的作者一般,瀟灑地不留下姓名,以筆尖的殘溫為浪漫的錯身留下一抹痕跡。
明黑體融合,演繹傳統的新詮釋
很巧的是,賦茶的主打產品正好是「金萱茶」。在賦茶五大系列的茶品中,有玫瑰拿鐵金萱、穀雨金萱、甘蔗金萱等等。身為 2015 年金萱贊助者的 Ian 說,店面使用金萱字型,正好就是他「當初所埋的一個哏」。從外觀看,茶葉有濃淡變化,茶樹枝枒會蜷曲生長,這個字體洽能搭配茶的主題。
「你們讓土地休耕三年後才開始種茶,野放有機茶又通過了美國、日本等國際認證。這麼優質的茶,我應該喝不起吧?」面對定價極端的茶品市場,由於擔心造成年輕消費者負擔,賦茶索性將茶品訂於中價位。文化傳承畢竟是賦茶的使命之一,他們希望茶能重新以品質為年輕人所認可,形成正向循環。
賦茶發現,原來「難以理解」是茶的致命傷。台灣廠商品鑑茶品時,經常用很玄奧的名詞來形容,因而和大眾逐漸拉開距離;相對之下,西方咖啡從選豆、焙豆到沖製的完整流程,都是可以被學習、認識的,也因此能養成年輕嗜飲族群。
有了咖啡作為參照對象,賦茶決心用一種低調的、誘導的方式,將茶葉的製作流程告知大眾。不僅將櫃檯高度調低,茶具上也做了調整。坊間看到的紫砂壺口沿通常較小,賦茶刻意將茶具的口沿放大,讓你能在等茶時能看見沖茶過程,並隨時提問、與茶師交流。
不只如此,茶盒包裝也特別設計了圖像系統。線條的長度代表發酵時間,線條的數量反映焙火度,而六角形向圖則代表清順、揚香、果香、木質、甘味、酸味六種風味走向。這些設計巧思,都是希望能提供更清晰的表述,並同時達到教育大眾、傳達茶品知識的目標。
Ian 說,從這一點看來,金萱字型正適合演繹賦茶品牌的精神。賦茶擷取了西方對咖啡的理解與工藝手法,帶進東方傳統茶葉文化中,碰撞出全新的作法。金萱也是一樣:黑體的意念也讓金萱帶有現代的簡潔清晰,但背後的工法,仍堅持明體人文傳統的溫柔與情感。
似曾相識的故事
聆聽過程中,我們感動之餘,似曾相識感竟油然而生。社會文化快速變遷的過程中,「茶」與「字」好像難兄難弟,某種程度上都被束諸高閣,即便本質上已相當貼近生活,但還是給人距離感。賦茶的故事講得雖然是茶,卻彷彿是個早已知悉的歷史。
缺乏對字體的理解與認同,長期導致臺灣字型產業盜版猖獗,消費市場崩盤。市面上也幾乎沒有談論字體的書籍,更遑論談論字體的社會氛圍。為了開拓大眾對字體更深一層的認識, justfont 也是一步一腳印這樣走來的。
字體教育就像茶一樣,傳統書法常為費解的抽象名詞形容,又甚少被現代人所用,使得人們對它抱持敬而遠之的態度。印刷字型更是只有少數人能使用的工具,除了知名的電腦內建字體外,人們對字型的概念相當陌生。面對這個狀況, justfont 也扮起文化傳承的角色,力圖以清晰、易於理解的方式傳遞文字相關知識。
2015 年金萱募資案成功後,我們更努力製作字型。要養成字體設計師並不容易,設計師除了得上手造字軟體,還必須了解文字,掌握結構、重心、筆型等基本概念,才能和團隊設計師合力端出最齊整、合用的字型。這和賦茶培訓茶師、花三年養一塊地一樣,都是個極度漫長、必須耐心等待的過程。
一切的努力,只是期盼能喚起台灣社會的字體意識,讓大家能夠了解字體設計。行有餘力,這些知識在你需要的時候,也能成為踩腳石,讓你能回過頭去關心書法、關心幾千年的文化與歷史。
都說職人堅持最深刻,殊不知人才是本,人如其職
一更過後,壺中的金萱茶行將見底。 Ian 向我們談起他與文字的淵源。其實 Ian 來自書畫世家,他的爺爺致力研究甲骨文,甚至能釋出龜甲上的文字。雖然 Ian 日後轉往行銷、平面設計發展,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始終對於文字有一份情懷,對於字體設計之苦更是能充分領會。
小時候的 Ian 看著爺爺,經常覺得寫書法的人就像是在修行。爺爺日復一日的寫書、研究音韻,其堅定與穩固感,讓 Ian 覺得爺爺彷彿永遠不會離世一般。這讓他不禁猜測:造字之人必然有著穩定、堅毅、執著、規律的性格吧?就和堅強的爺爺一樣。
其實,Ian 的感覺並沒有錯,字體設計師必須逐一改文字的部首、組件,其中耐心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要點。金萱字型對消費者來說可能就只是個產品,但設計師卻有份執著與自我要求,即使別人看不出來,心中這一關不能不過。 2016 年就發布的金萱半糖,在兩年後的現在依舊反覆檢視修整,就只是為了要讓一個字的一個筆畫更有精神、結構更平穩。
「其實從事的行業和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啊!」 Ian 笑著說。對設計抱有興趣的 Ian ,起初雖不為書畫傳家的父親所諒解,日後寫程式、 flash 等更是靠自學,倒也怡然自得。
愛茶、樂於工作、享受交流,是賦茶的品牌文化,也成就了 justfont 與賦茶的緣分。「金萱」是字型的家族,也是茶品的系列。在促膝長談的深秋午後,語斷意不斷,在空氣中為茶香四溢的芬芳所串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