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過年常見的伴手禮「喜年來蛋捲」,好友深夜聚會必點的「台灣啤酒」,抑或是陪伴我們成長的「黑松沙士」,這些品牌隨著時間的累積,早已成為台灣人共同的記憶,經典的品牌標準字形象,也悄然烙印在每個台灣人的心中。
然而,這些家喻戶曉的標準字究竟出自誰手?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創作故事?
在友人的積極聯絡下,justfont 有幸訪問到這些標準字背後的設計師——陳敦化老師,這次的專訪,也讓我們得以窺見早期台灣設計的發展輪廓。
陳敦化生於 1940 年,從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印刷科畢業後,先後任職於當時最大的中華彩色,以及東方廣告公司。而後創立敦煌印刷設計中心,設計、輔導完成「台灣啤酒」、「黑松沙士」、「喜年來」等知名作品。陳敦化也長期擔任臺灣菸酒公賣局(現臺灣菸酒公司)特約設計師,並於 2021 年獲選文化部「臺灣產業設計 50 年耆老」。
當踏入陳老師的住家兼工作室時,辦公桌後擺放的是一具維納斯半身石膏像;左側書櫃則堆滿各類作品與獎項。這些豐富的作品,見證了老師 50 年的設計歷程。
專訪的整個下午,在陳老師特有的幽默與健談中度過,故事也從陳老師隨手拿起的設計樣品中展開。對談中,老師娓娓道來各個設計故事,對廣告與設計的熱情完全不減當年。
從印刷到美術設計
作為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印刷科第一屆畢業生,陳敦化回憶當時授課的老師們都很厲害,專精美術、攝影、印刷的都有,但就是沒有懂設計的。入學的前三年,他都在懞懂與摸索中度過,直到第四年,才漸漸發現心中明確的偏好:「從第四年開始,我開始專攻圖像設計。」
這份圖像設計能力,也為往後發展企業識別設計打下厚實的基礎;陳老師展示了當年手工繪製的股票原稿,工筆繁複且無比細膩,精緻到以為是電腦繪製的,令人不禁讚嘆堅實的手繪功底。
專科畢業後,陳老師先是到中華彩色印刷任職,後續在東方廣告負責人簡錫圭老師 1936 年生於南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師事李石樵。與張錦樹、廖修平等人成立「今日畫會」,為現任理事長。1960 年進入東方廣告公司擔任美術設計,後任職於多間廣告公司至退休。力邀下,於 1965 年轉任於東方廣告。不過當時廣告業界尚處於起步階段,既沒有設計師,也沒人理解廣告設計的概念。
面對這樣的空白,陳老師憶述當時的挑戰:「我們只能自己摸索,簡錫圭老師用油畫的方式在創作,而我則用圖像設計的技法進行創作。」
這段摸索與實踐的過程,成為陳老師在廣告設計領域的重要起點,也讓陳老師在 1967 年,寫出台灣第一本商標設計專書《商標與標誌設計》。
這本參考書不僅成為設計領域的重要資料,更延伸被選為當時各大設計學校的必修教材,對台灣廣告設計的面貌產生了深遠影響。
自水紋流淌而生:談黑松沙士的商標設計
東方廣告離開後,陳敦化老師創立「敦煌印刷設計公司」,陸續接到知名品牌案件,大家熟悉的「黑松沙士」就是其中一例。
「當時,黑松的廖老闆想做易開罐,帶著可口可樂的罐子過來找我,希望我能參考這樣的樣式來進行設計。」1970 年代的可口可樂罐裝上,有一條明顯的波浪紋設計。
陳老師說:「後來我以『水紋』為概念來設計黑松沙士。不同的是,我想營造的意象是『平靜的波浪』。」陳老師一邊說著,一邊搭配手勢為我們展示水紋流動的感覺。
後來廖老闆一看原稿,立即就接受了這個設計概念,也成為目前我們熟悉的「黑松沙士」樣貌。
從水紋、波浪到造形,用圖像和實際產品進行結合,展現出新穎的形象,陳老師說這是一種「實驗性的變化」,也可以說是 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業識別設計)概念發展中很早的一步。
因在當時沒有電腦,全部成品都需要仰賴手繪和製圖能力。老師也向我們展示了當初手繪黑松沙士的原稿,從黑白稿到彩色稿,進行校對後,才能真正完成一整個設計案件。
有酒也有故事:談台灣啤酒的標準字設計
現在大家都熟悉的「台灣啤酒」標準字,其實最早是由當年臺灣菸酒公賣局內部美工人員設計而成的。陳敦化老師協助修正完稿,也談及當初設計遇到的最大難題:溝通台灣啤酒的「灣」字!
因為筆畫繁瑣,尤其是在筆畫較少的「台」字旁,「灣」字更顯繁複,所以陳敦化老師希望用簡化後的「湾」做設計。但在當下的政治環境下,要使用這樣的設計是非常困難的;開了無數次的溝通會議後,最終決策者才同意可以用這種樣式製作。
陳老師特別提到他衡量標準字的準則:
「把字縮小到 0.4 公分還可以看得清楚,才是合格的標準字設計。如果縮小後看不清楚,那就要修改。」
如果以筆畫繁複的「灣」作為設計,縮小時筆畫必然會糾纏在一起。
因具備紮實的印刷背景,讓陳老師在面對這些產品時,能快速想像最後的完成品效果,並加以修正。
而或許現在比較少人知道的是陳敦化老師擔任公賣局特約設計師期間,也曾推出過全新的標準字樣。不過這款以流線造形為亮點的設計,僅用於黑啤酒與生啤酒兩款產品上,而且僅僅存在五年左右即修改回較廣為人知的舊有包裝。
從商標到整體企業形象建構:以美爽爽與喜年來為例
訪談過程中,陳敦化老師不斷向我們提及建構企業 CIS 的重要性。他以本土美妝品牌「美爽爽」為例。「美爽爽」在 1970 年代期間紅極一時,曾為台灣最大的本土化妝品公司;陳老師從 1979 年開始擔任設計顧問,從無到有,展開了一整套 CIS 的建構,從企業標誌、標準字,到所有產品包裝、廣告、形象等等。
陳敦化老師一邊說著與美爽爽當年的經歷,一邊指著設計原稿,介紹當時用筆一筆一畫勾勒的情景。他也笑著說:「你看這個字都是手工寫的啦,不然從哪裡來?在沒有電腦的年代,那時候真的就是先用手紙筆畫,再用畫筆描的啦!」
「喜年來的這組設計也是,到現在還一模一樣都沒有改。」翻到喜年來蛋捲那頁案例,才知道原來喜年來的企業 logo 是以「花」的圖像概念結合標準字設計而成;而喜年來的系列商品,全以相同風格發展出產品的標準字。
陳老師笑說:「我買禮物送給親戚朋友,後來都送喜年來蛋卷啦,因為上面有我自己的設計。」
造字的法則與實際應用
談到文字造形與設計觀念,老師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熟稔地從書架上拿出一本本參考資料,並特別強調「六書」的觀念:「你們要記得文字創造的形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你創造的字一定離不開這六大原則。」
老師也以手邊的例子舉例,例如要設計帽子的標準字時,要思考與其他元素的連結。比如帽子跟獅子有沒有關係?帽子跟頭有沒有關係?後者顯然有關聯。在設計時,可以像這樣透過意象的連結,進一步創造展新的字形。
「字體的靈感就這樣來的。」老師也提出「反思考」的創作方式:先不要以完成整個字當成目標,而是先以筆形變化來嘗試各種不同造形,可以創造出新的可能。
「因為設計師本質,就是要把原來的東西改成不一樣的!」
陳老師指向原稿中的字樣:「像我這幾個字,你就找不到一模一樣的,這四個字就是『創造的』。」
結語
這次的對談,如同踏入台灣設計的時光隧道中,在陳敦化老師的幽默分享中,我們彷彿重溫了那些經典商標發展的黃金歲月,也更深入了解這些經典商標背後的創作想法和故事。也希望藉由與陳老師的訪談,能為台灣保存豐富而珍貴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