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進字體設計風氣,提供學生們學習字體設計相關知識與技術,justfont 發起造字鼓勵元計畫,如今造字鼓勵元邁入第九屆。
本屆造字鼓勵元以「紅不讓樂園」為題,與往年相同,經 justfont 內部兩階段評選,得出首獎一名、佳作兩名。另邀請日本設計師木龍歩美擔任概念獎評審,跳脫傳統字體設計觀念,獨立選出概念獎一名。

綜觀作品,本屆有更多從歷史、文化面出發的作品,諸如燈籠、金紙、傳統建築、音樂等等。也有許多觀察自然物件的作品,比如枝枒、蛤蜊、水母。此外,今年有不少同學從書法出發,有的專研骨架,有的實驗風格,試圖找尋現代技術與傳統書寫的結合與突破。有意思的是,往年常見的單線風格,或者結合歐文的實驗,今年大幅減少,或許受整體設計風氣影響。
隨著字體設計的學習資源益發豐富、相關工具更加齊全,我們欣然發現投稿作品品質逐年提高,整體競爭更加激烈。整體而言除了設計技術提升,今年也看見更多同學們在設計理念上下功夫,花了更多時間查找資料,或者延伸想法。也因此,當字體設計技術平均能力提升,能在近百件投稿作品中脫穎而出者,多數有著與作品呈現更加切合的設計理念,設計者本人對字體學習也更加主動積極。
以下,是本屆得獎名單,以及來自 justfont 的觀察與建議。
首獎|陳珮琦——電馭:復古未來的科幻風格
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三年級的陳珮琦以機械感、復古科幻為發想,提出剛硬寬扁的「電馭」。

因為喜歡漫畫家浦澤直樹,以及其作品《冥王》,並想為其製作標準字,珮琦以機甲、未來感的造形風格開始研究資料,發現強調數位、科技感的作品上常出現早期招牌上會看到的剛黑體風格。未來感與早期招牌的時空交會,與漫畫的復古未來感相呼應,因此以此為靈感進行創作。
製作上,珮琦選擇較為寬扁的字面。不過粗硬的筆畫,在寬扁字面中的安排並不容易。珮琦從不同角度嘗試解法,比如斷筆、減筆、改變寫法等等,並大量擴增字數,以尋求解方。提案作品中可以看見整體灰度與重心的調配得宜,足見其技術與解決設計問題的能力。

創作時,珮琦回頭尋找靈感來源的早期日本漫畫標準字外,也參考其他以粗黑為主打的漢字字型(如激燃體),和強調機械感或未來感的歐文字型、電子數字等等。
已經碩士三年級的珮琦論文其實與字體設計並無相關,字體創作對他而言更像是調適論文壓力的方法,大量練習創作之外風格也十分多元。關於「電馭」的未來,除了想要在嘗試更靈活的風格之外,珮琦也期待英數字、注音的可能性,更想挑戰可變字型:「如果做成窄長的,不知道會如何!」

概念獎|黃思瑀——以大腸包小腸為靈感的可愛提案
這個字體有縱橫的對比,由圓潤的元素構成,乍看之下呈現幾何學的感覺。然而,在點和撇捺中可以看到的柔和曲線,雖然具有不同的性質,卻為文字帶來了明亮的表情。——木龍歩美

以大腸包小腸為概念的作品,是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一年期黃思瑀的課程作業。大腸包小腸外大內小的特徵,讓他想起「國」、「園」等字,從此開始延伸,除了在撇捺中結合香腸的造形,也融入切片小黃瓜作為點筆。
製作時,思瑀遇到的一大挑戰是造形特色與閱讀性的平衡。概念獎評審木龍歩美提點思瑀不要被規則所侷限,作為展示用字,可以優先考量造形是否有趣奪目,多多擴充字數、動手練習;隨著字數增加,技術跟上眼力之後,會找到適合這套作品的造形方案。在辨識性上,注意同一套字內的文字之間,不會誤讀即可。

以下是木龍的完整評語:
首先,我挑了幾件在設計上吸引我的作品,接著在閱讀概念說後,選擇更感興趣的那一個。每件作品的完成度都很高,只能選出一個真的很困難。
對這次概念獎作品的第一印象是「可愛」,但看到理念提到是以台灣庶民小吃「大腸包小腸」為靈感,增加了「看起來很好吃」的印象。
這個字體有縱橫的對比,由圓潤的元素構成,乍看之下十分幾何。點和撇捺中的柔和曲線雖然性質不同,卻為文字帶來了明亮的表情。知道設計概念後,這些柔和的曲線看起來像是立體而豐滿的形狀,讓人聯想到香腸或糯米腸,內容物滿滿塞進去的樣子。
這真是個會讓人肚子餓的設計!下次造訪台灣時,我一定要去吃吃看大腸包小腸。
(日文原文請點此 まず、デザインに惹かれた作品をいくつか選び、その後にコンセプトを読み込み、より興味を持ったものを決定しました。どの作品も完成度が高く、一つだけを選ぶことはとても難しい作業でした。今回選んだ作品の第一印象は「かわいらしい」でしたが、設計理念に「大腸包小腸」という台湾の庶民的な屋台料理がモチーフと書かれており、「おいしそう」という印象が加わりました。縦横のコントラストがあり、丸みを帯びた要素で構成され、一見すると幾何学的に見えます。しかし、点やハライに見られる柔らかなカーブは、異なる性質を持ちながらも文字に明るい表情を与えています。モチーフを知ると、この柔らかなカーブは立体的で豊満な形に見え、ソーセージやもち米の腸詰めのように、中身がぎっしり詰まった様子を思い起こさせます。お腹が空いてくるデザインです。次に台湾を訪れるときは、必ず大腸包小腸を食べたいと思います。)
佳作|李亞峻——砌韻:啟發於現代排灣樂曲的反對比造形
同樣就讀於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碩士一年級的李亞峻以阿爆歌曲〈izuwa 有〉的歌曲律動,連想到反對比造形的動態感,結合排灣族視覺元素提出「砌韻」。

反對比風格搶眼,較粗的橫筆層層堆疊對亞峻而言,也像是排灣族石板屋堆疊的意象,還有文化堆疊的含義。此外,亞峻嘗試將排灣族重要的菱形融入設計中,取代點筆。不過隨著造形演進,菱形在閱讀性上有些阻礙,亞峻決定先改掉。這正是亞峻創作中的一大難題:情感理念的文化表現,與文字易辨性和閱讀穩定性之間的平衡。

亞峻長期參與屏東中心崙部落與當地教會舉行的暑期夏令營,在創作期間也曾將作品拿給一同前往部落的老師看過,希望可以找到排灣文化與漢字設計間的可能性。
從大學就在做字的亞峻,在大學畢業後加入過設計公司,也曾在字體公司工作過,閒餘時間積極參與字體創作活動。不僅如此,亞峻還帶領雲林土庫的青年美術字創作工作坊,身份轉換為字體創作知識的輸出者,因此思考了許多關於字體創作的溝通方式。
論技術論經驗,亞峻已經有很優秀了,但他期待可以創作自己的字型作品,甚至推至市面。積極學習、傳播字體知識,對字體發展可能性眼光明確,設計理念與創作手法的切入點等等,都讓評審們決定授予佳作。也期待看見更多亞峻的作品。

佳作|王怡捷——心韌隸體:強韌有力的現代隸書提案
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碩士一年級的王怡捷以隸書為基底,發展出強而有力的「心韌隸體」。

作品最初源於 MC HotDog 的〈改變〉以及楊舒雅的〈華康少女體內份子〉,怡捷以衝破體制、不屈於威權的力量為發想,試著尋找表現手法。最後取隸書筆畫中的力道來傳遞堅韌,並採用尖銳的筆形來強調突破。
在整體發展期間,怡捷做過許多嘗試。有時是從字型化可能性切入,有時是回到理念核心加強呈現,有時是考慮閱讀舒適性的調整。抱持著耐心大量嘗試,清楚設計選擇的脈絡與目標,同時有相應的技術以達到想呈現的成果,是怡捷脫穎而出的部分因素。

大學時期主修工業設計的怡捷,直到研究所才開始接觸文字設計。目前除了課業之外,也考取師培資格,並將字體概念發展成教案。他特別提到,參加造字鼓勵元的動機之一,是希望以自身經驗,與學生們一起成長,鼓勵同學不用因為起步得晚而受挫。

值得一提的作品
陳伯聿——蕉疊明:瞄準市場空缺的疊明體風格

來自於臺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碩士二年級的陳柏聿是本屆少數非設計相關科系的入圍者。連續三次投稿、第二次入圍的柏聿,觀察到市面上有疊圓體和疊黑體,卻沒有疊明體,因此提出「焦疊明」。保留明體特色同時,交疊圓胖飽滿的筆畫,創造出獨樹一格的作品。
雖非設計相關科系,但柏聿積極參與字體創作社群,學習知識概念也學習新的工具,創作脈絡與設計手法不斷進步,也在自己的資管專業中思考字體設計相關可行性。柏聿特別關心投稿學生的科系背景,觀察到字型創作在設計領域中仍屬小眾,希望更多學生可以投入:「明明門檻沒那麼高,為什麼大家不來做?」
林冠慈——尪仔:源於布袋戲的帥氣作品

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一年級的林冠慈來自雲林虎尾,以家鄉自豪的「布袋戲」為靈感,提出「尪仔(ang-á)」。冠慈抓緊布袋戲迷人的幾項核心:口白與動作的氣勢、人偶服裝美感,以粗黑顯眼為核心,將衣角造形融入設計,創造出具動態又帥氣的風格。
佈滿字面的筆畫空間調配實屬不易,冠慈創作時打好基本骨架後,筆形會先在腦中大致想好留白位置再填色,輔以其他粗、滿字型作為參考,是以直覺先行的創作過程。不過在各種設計提案中,可以發現空間安排頗佳,可見平時累積有足夠的設計觀念,才能夠「直覺地」突破挑戰。
中文字體設計建議
不拘泥框架,更自由地創作
本次造字鼓勵元投稿作品中,看見許多同學們採取不同於台灣常見數位字型的寫法,如「紅」字的「工」彎曲、「不」採取書法寫法、「讓」和「園」類似「衣」的部件採取日文寫法,有些人也大膽地刪減筆畫。
這些跳脫的思考方式很值得鼓勵,表示同學們攝取的資料來源更加多元,也懂得轉化這些多元的靈感進到創作中。
不過在整體骨架和輪廓上仍較為平穩方正,較為可惜。字面方正並非不好,只是當有些同學們以動感、手感、自然等關鍵字為靈感時,侷限於「撐滿方形字面」的想法,會使得這些較為流動、活潑的造形發揮時綁手綁腳地,沒能表現那些自然的動態感。 建議同學們日常看字(不論是數位字型、書法,還是標準字創作)時,除了觀察顯眼筆形,也可以聚焦在骨架和輪廓上。

資料的搜集方法
隨著字體課程和出版品、創作者社群、網路資料等越來越豐沛,同學們有了更多機會接觸到精彩的作品,也發現有些同學會被龐大的資料淹沒。建議同學們在接觸這些資料時可以更有「字體資料庫」的觀念。
首先,可以用任何方式順手存下看到的資料(如利用網頁書籤、筆記本等),有時間的話再加以分類(如風格、感受、設計師名字),這麼做有助於未來尋找靈感時,更有參考依據和脈絡。
再來,希望同學們知道資料並不一定是數位的。除了上網看字和字型散步外,市面上和二手書店、古物店也可以找到舊書報和印刷物,甚至是已經整理好的字體集或字帖。以這些資料為起點,再深入探索,也是一種途徑。
另外有些同學們會擔心看太多參考資料,反而受到侷限。但 justfont 一直非常推薦同學們多方尋找參考;比起自己鑽牛角尖,增加資料量,同時回顧自己的創作動機與想完成的樣貌,更有助於創造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

找到一起做字的夥伴
在造字路上所遇到的瓶頸,解方不一定是找資料,而是找到夥伴。 辦理造字鼓勵元多年來,我們深刻發現身邊越是有做字夥伴的同學,整體表現越令人印象深刻。當然也有許多同學憑著熱情,孤軍奮戰,令人敬佩;但有夥伴一起,除了可以同甘共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問題時,可以一同尋找解決方案,擴大彼此的思考眼界。
這樣的支援,並非只有平面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才能夠獲得。有時,即便身邊朋友不熟悉文字造形,同學們仍然可以和他們聊聊字體設計的種種面向,為自己培養夥伴。現在,線上的造字社群也很多,justfont 舉辦的 What’z ur type? 就是其中之一。鼓勵各位鼓起勇氣,與其他創作者們互動。
最後,justfont 一向歡迎有心學習的同學們,來和我們聊聊天。不論是參加字戀小聚、字體課程,還是帶著自己的作品或疑問來問我們,都非常歡迎。雖然無法在當屆鼓勵元投稿期間給予投稿作品建議,但針對字體創作、字體學習等面向,我們都非常樂於分享。
概念獎評審木龍步美的整體建議
木龍同樣注意到許多同學過度在意字身框,反而受限制的狀況。他建議創作時可以更自由,先傳遞自己作品有趣好玩之處,再來考慮規則。
另外,木龍也建議同學們在製作時,除了以題目順序排序外,也可以試著打亂看看,是否仍維持想呈現的效果,如排成「不園紅樂讓」。
學習方法上,木龍則建議同學們除了多多練習之外,上街尋找參考也是他至今保有的習慣。正在學習書法的木龍也提到,參考書法或者經典印刷體時,不一定是要寫出/畫出一樣的字,而是讓身體記住筆畫的走向、文字的結構等等。
許多同學們想尋找自己的風格,木龍反而認為不用太過於擔心。每個人做字,旁人看起來,也會很有「你的風格」。相較之下,更可以注意自己喜歡的設計是否有共通性,藉此找到自己喜歡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