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 「2015 年 6 月 22 日」,你腦中浮現出什麼呢?相信動漫迷們對這個日子必然不陌生,因為它是《新世紀福音戰士》(Evangelion)中所預言的「使徒襲來」之日!
關於這個 1995 年首播的動畫,你一定知道與使徒對抗的主角,是勇敢駕駛著 EVA 巨人兵器的少年碇真嗣。但你或許沒發現的是,碇真嗣還有另個看似隱晦、卻非常重要的夥伴,就是在黑色空間中相當醒目的、佔據你視覺中心的字型——「EVA 明朝體」。
EVA 明朝體本名 Matisse-EB(マティス-EB,Extra Bold),隸屬於 Matisse 字型家族,是日本字體設計公司 Fontworks 所出品的字型。它厚重且粗細對比明顯的造型,讓它深受《新世紀福音戰士》監督庵野秀明青睞,並運用到排版設計。
隨著動漫日漸知名,Matisse-EB 的聲勢也水漲船高,從此有了「EVA 明朝體」的暱稱。而這種黑底白字、橫豎直角排列的版面風格更歷久不衰,成為當今設計界的經典元素。Fontworks 對此也相當重視。他們在〈Chapter2:マティス-EB エヴァンゲリオンで行われた文字表現〉一文中,專門談論 Matisse-EB 的誕生背景與文字風格。
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這套由日本公司出品的字型,居然是香港字體設計師 Francis Chow 的原創設計!在「使徒襲來」四週年的日子,justfont 特地邀請到 Francis 來和我們談談字體設計的經歷,以及 Matisse 的製作背景。
設計 Matisse 之前,經過哪些準備?
說起 Francis 和字體設計的淵源,是三十二年前的事了。他早期在大一設計學院(今:大一藝術設計學院)修習字體設計課程,畢業後進入設計公司,負責製圖(Sketch)的工作。在那個沒有電腦的年代,文字設計多以手繪草圖為主。直到桌上型出版(Desktop publishing)時代來臨,文字才開始進行數位轉型。
字體設計師柯熾堅所引領的「儷宋」,就是第一代的中文向量字型。當時初入社會不久的 Francis,也加入了儷宋 14 位設計師的製作團隊。而這幾年間獲取的經驗,更為他未來的設計生涯墊下了根基。
1991 年,Francis 轉而加入 Fontworks 香港團隊,並開啟他的第一套數位字型原創設計,也就是知名度極高的 EVA 明朝體—「Matisse-EB」。對年輕的他而言,這實在是一大挑戰,畢竟開發字型不僅工程浩大,過程也相當艱巨。
對於 Matisse 充滿期待?不,它只要一般般就行!
在數位字型產業發展了三十多年的現代,詢問設計師:「設計字型前,你預計它會呈現什麼風格?有理想的使用方式嗎?」似乎是相對基本的問題。但若將時空倒轉回三十多年前,這些問題卻顯得有點多餘。
那是個數位字型剛起步的年代,比起做出充滿創意的設計,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才是最重要的。這就像人們之所以去追求美食,也是因為飽足需求都已達到了,才會進一步提出「美味」的要求。那麼這種符合基本要求的字體是什麼呢?就是「明體」與「黑體」,而身為明體的 Matisse 正是其一。
在設計 Matisse 時,Francis 並沒有特別的期許。他不替字型取名,也不幫它預設風格,只希望能做出一套「一般的」明體。也許我們很難想像,但幾乎可以說,讓它看起來「普通」,就是 Francis 的設計初衷。在 Francis 心中,Matisse 仍有不少待改善之處,遠不及明體第一名:
但我們都知道這只是 Francis 的自謙之詞,在 90 年代的氛圍下,Matisse 無疑是相當用心的設計。Matisse-EB 橫細直粗的強烈對比,初看渾厚且充滿撞擊力,細看卻柔和有如手書,反映出人工與機械相互權衡的時代特性。留意筆畫起收端點,可見造型一律採用弧狀,橫筆起頭甚至有由粗入細的喇叭口設計。而這源自照相排版印刷的墨暈痕跡,在無形中也替 Matisse-EB 引渡了書寫氣息。
製作 Matisse 時,Francis 使用造字軟體 Fontagrapher。他首先設計出標準體(M、 Medium),而後是粗體(B、Bold)、中粗體 (DB、Demi Bold)、 特粗體(EB、Extra Bold),再來才是細體(L、Light)與最粗的超粗體(UB、Ultra Bold)。雖說 Matisse 的製作起於 90 年代,但前後修改多次,至 2015 年啟動的修改版 Matisse-EB 字體補完計畫,歷經二十餘年之久。
在粗與細的兩個極端,Francis 認為細體其實比較難。這是因為漢字具有方塊字的特性,粗體不但較容易將空間填滿,也相對易於表現筆畫的粗細變化。反觀只有骨架的細體,需計較於微幅調整,才能具體而微地呈現出字體特色。
藉由與 Fontworks- 香港的 12 位設計師通力合作,Francis 完成了符合日本產業規格(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簡稱 JIS)的 7,000 個漢字設計,歐文、數字和標點由香港設計師陳貴明負責,至於假名則交給日本設計師製作。
相信敏感的朋友一定很納悶:「誒?Matisse 先由香港做漢字,日本再做假名嗎?這樣雙方的設計師究竟要如何合作,才能成就出一套完整的字型家族?」
港、日合作很容易?沒有喔!連語言都是問題!
Fontworks 的分工非常明確,香港專職字體製作兼部分設計,而日本除了監修字體設計之外,還負責銷售字體。Fontworks-香港更曾有輝煌的歷史,在全盛時期,Francis 的設計師同事高達 30 人,並分作四個部門產製字體。
對 Fontworks 來說,Matisse 的製作流程相當特別。不像其他字型從發想階段就由港、日共同合作,Matisse 是 Francis 做完漢字設計以後,才交給日方監督品質,並進行假名擴充(統稱為 Matching Kana),其中 M、B、DB、EB 四粗度的假名由佐藤俊泰設計,而 L 和 UB 則由藤田重信負責。在藤田的監修下,Matisse 字型家族的字數更由 7,000 字擴充至近 10,000 字。
雙方溝通當然不易,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語言。字體風格的控管,有賴於和日本設計師的密切合作,但日方不太擅長英文,香港設計師也不太會講日文,最後只得請個翻譯來溝通。
另外有個微妙的地方,則是港、日對美感認知的差異。初看到 Francis 的設計時,藤田覺得這看起來明顯是中文字,而不是符合日本人美感的漢字。
當時資歷尚淺的 Francis 還不明白箇中滋味,但在與藤田的多年合作下,他也能感覺到港、日美感之差,並掌握住製作日本漢字的精髓。只可惜說不上來,僅能笑笑地舉另一套作品 Klee ,當作例子。
Klee 可說是 Francis 對「中文」手寫字體的全概念展示字型,同時也是他自由度最大的設計。在 Francis 設計完骨架後,他將造型細節交給年輕設計師 Joe Chan 負責。Francis 認為 Klee 是比較符合中文美感的字型,他也推測或許正因如此,Klee 才會受到台灣人的喜愛。
說起日文漢字美感的啟蒙老師藤田,Francis 只有無限敬意:
「在藤田老師身上學習了很多,尤其日本人的專注、追求完美的執著令我印象深刻。每次我覺得自己設計完的字體,大概有 85-90 分了吧!但只要藤田老師看過以後,設計必然會有進步,從 90 分進步到 95 分的等級!」
Matisse-EB = EVA 明朝體?等你一起來定義!
由於設計的時候,Francis 對 Matisse 沒有特定期待,因此在得知 Matisse 聲名大噪時,Francis 的反應當然是嚇了一跳!他說:
「當時是 《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監督庵野秀明相中 Matisse-EB, 選擇它作為標題字。之後字體設計師許瀚文為它撰寫專篇報導。我同事看到文章後,告訴我:『嘿!這不是你做的字嗎?!』我才知道庵野用了 Matisse-EB!而且它竟然有個新名字叫『EVA 明朝體』。這對我來說,就像是一種 『accidentally success(意料外的成功)』吧!」
不管成功是意料之內或之外,如今 Matisse-EB 已成為一套眾人皆知的字型。它所象徵的意涵甚至遠超過「對抗使徒」。這些年來,《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版面不斷地為設計界所複製,並逐漸成為對抗強權的象徵。比方說 2019 年香港「反送中」的宣傳品便是一例。
然而就像 Francis 說的,在初始設計 Matisse 時,他其實沒有特定預期。這套字型之所以能在二十多年間毅力不搖,端賴消費者的持續使用與賦予新意。Matisse-EB 在 「EVA 明朝體」之外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就交給你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