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電腦誕生於 1970 年代,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中期開始普及。不過,電腦傳到東亞卻有巨大的語言障礙:漢字。要是電腦無法使用漢字,根本無法發揮功能。因此,在個人電腦上輸入、顯示、儲存、列印漢字,成爲當務之急。原為西方文字設計的電腦,已經有了能適應東亞文字的編碼方式。萬事皆備,只欠字型了。
作者:Ichirou
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孩提時看到象形漢字的童書,便愛上漢字。曾參與「日和字集」、「開源香港常用中文字體計劃」的製作,以及編撰粵語和香港字形標準的學習網站。
[轉錄] 宋體非宋
正體電腦世界裏,用戶習慣稱作「明體」的字型,在大陸、臺灣的官方部門,都稱作「宋體」。「明體」和「宋體」,在日常用語中,都指那種「橫細豎粗撇如刀,點如瓜子捺如掃」,橫筆末端還帶有「小三角」裝飾,最適合用來印刷的字體。那麼爲何會有兩朝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