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使用中文字型時,橫排是最大宗的排版方式(想想你打報告、刷手機,或看網頁的此時此刻,也正閱讀著橫排的中文字串)。但你可能不知道,正在閱讀的這些中文字之所以橫排時閱讀順暢,沒有特別的違和感,都是費盡千辛萬苦調整後的成果。
分類:如何看懂中文字體
颱風天,談一下颱字的設計

颱其實是很難設計的中文字。你可以先回想一下自己寫得如何。它困難的地方在於佈局與筆畫造型都很難拿捏。
「颱」的風字邊佈局與造型比較特殊,沒辦法跟其他部首共用,所以字型設計師得特別費心創作一個獨特的部件。雖然說獨特,但還是要能融入字型本身的風格中。觀摩其他字型的做法,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值得欣賞的案例,並看到一些可以分析的現象:
講古時間:中文點陣字型
個人電腦誕生於 1970 年代,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中期開始普及。不過,電腦傳到東亞卻有巨大的語言障礙:漢字。要是電腦無法使用漢字,根本無法發揮功能。因此,在個人電腦上輸入、顯示、儲存、列印漢字,成爲當務之急。原為西方文字設計的電腦,已經有了能適應東亞文字的編碼方式。萬事皆備,只欠字型了。
魔鬼藏在寬度裡
2007 年中,柯熾堅淡出中文字型業界的第八個年頭,新機運毫無徵兆的降臨。他有些年紀了,卻還沒老到可以心甘情願的退休。既覺得沒事情做很無聊,又猶豫是不是還要跟以前一樣,全神灌注的開發字體。
正好,那年他給女兒買了一件新穎的生日禮物:一款沒有按鍵的手機。當時,很多人都還以為第一代 iPhone 只不過是個噱頭,或者頂多是可以講話的 iPod touch,就是年輕人的玩具罷了。

到日星鑄字行學字型
日星初號楷書銅模,「順」。
到我們的 instagram 看更多美麗的字體
到我們的 instagram 看更多美麗的字體
臺灣活版印刷在二十世紀 90 年代後,幾乎全面絕跡,被桌上型出版系統完全取代。北市盛極一時的大鑄字行,如中南鑄字行,也在本世紀初期將全部資產變賣,珍貴的模具不知去向。整個支撐印刷工業的體系,被數位科技連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