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完水河圓體後,讓我們再用周邊其他有趣的招牌字體舉例如何從日常生活可及的事物裡學習中文字體的知識。
從台北捷運中山站往南京東路方向直走,差不多到了中山北路交叉口附近,就會開始覺得好像跨到了什麼不同的廣播調頻區,身邊開始出現一群說著日語的人士晃著晃著、或西裝筆挺的人士說著日語講手機快步經過。日本的名店也通常會選這一區當作前進台灣市場的灘頭堡。
總而言之,有時候這裡感覺不太像台北。「條通」,尤其給人這種印象。要將這種印象表達以視覺表達,那就去看他們的招牌。許多條通商家的招牌很低調。通常是純黑或純白背景,店名以外文寫成,可能是英文、法文、義大利文或日文。招牌字體相較不容易在台北其他街區看到。有些會專門從國外字體廠商的型錄中挑選,還有些則是請設計師專門客製的標準字。
不過,如果在條通裡往東走,拐彎進入南京東路 132 巷,俗稱「中條」,又轉瞬間回到正常的台北了。這個以小吃攤、餐廳為主的街道,招牌背景色相當鮮豔、形式雜亂。燈箱也比路燈亮好多倍。店名字體都較常見,許多是讓人想到台灣的字體—劉體「楷書」、「分書」、「行書」(有的時候還有勘亭流)。
為什麼拐個彎就會彷彿進入不同國家的城市呢?哪些因素形塑了這樣的街景呢?我們先來觀察條通招牌的特色。
上街的時候拍字體,傳說中的「抬頭族」,現在有一項非常有趣的任務,我們可以一起完成:把街上字體的相片上傳到 instagram,加上 #字拍 這個標籤,打開地圖功能,我們就可以一同建立台灣的字體街道圖!
今年,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 2015「好漢玩字」漢字節,有個別開生面的線上徵件活動:邀請全國民眾,大家一起用 instagram 拍下生活中,尤其是街道招牌上有趣、好玩、美麗的漢字,加上「#字拍」標籤,並開啟 instagram 的相片地圖功能,一起建立台灣的漢字街道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