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字型學 (4):理想的排版強調法進階篇(上)

回顧與前言

上篇我們介紹了為什麼粗體、斜體不是特效,而是另一種字體;也略大略整理了目前常見的中文排版強調法。

在這篇我們要談比較進階的排版法,仍然就西方字型學討論。另外兩種強調法: all caps 與 small caps 到底要如何使用呢?

另外,上篇介紹斜體(italic),最初是指 15 世紀發源於義大利,源自手寫,形狀歪斜的字體。但是您或許也有聽過 oblique 這種說法,形狀上也都是歪斜的字母。他們是一樣的嗎?如果相同,為什麼同一件事情會有不一樣的說法?

繼續閱讀 “大眾字型學 (4):理想的排版強調法進階篇(上)”

高危字型學:NASA 飛行任務手冊設計規範

Soyuz TMA-05M rocket launches from Baikonur 4

By NASA/Carla Cioffi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相信大家對紅極一時的電影《地心引力》並不陌生(怕踩雷的可以直接跳到第三段了),迷路在太空的女主角 Ryan Stone 在希望與失望中來回擺盪,將人類在遇難時的求生意志和心路歷程表現的淋漓盡致。

還記得有一幕不熟悉太空艙駕駛的 Ryan 翻閱了指引手冊,學著如何操作這巨大的飛船嗎? justfont 今天要告訴大家在高危環境中,這小小一本的指引手冊可是大有學問,不適當的印刷、字體、排版等,甚至有可能令人錯失了救命的黃金三秒鐘!
繼續閱讀 “高危字型學:NASA 飛行任務手冊設計規範”

大眾字型學 (4):理想的排版強調法

電腦輔助的設計中,一般人可以輕易的凸顯任何內文。只要透過 word 等基本文書編輯軟體內的 i, B, U 等按鈕,或任意改變文字顏色,就可以達到基本的強調。但是,這些設定對讀者而言,究竟是干擾還是助益?過去數百年的排版慣例又可以告訴我們哪些實用而合理的規則?

寫在前面:如果‧‧‧‧‧‧

如果什麼都強調了,就等於什麼都沒有強調。

強調最好是一個字、一組詞就好,非必要請勿使用。過多的強調法使用,其實等於沒有強調。認識到這個最基本的前提我們再談談不理想的強調法。

繼續閱讀 “大眾字型學 (4):理想的排版強調法”

拉丁字體的歷史:過渡時期字體

獨立宣言的起草,啟蒙時代重要的場景。而早期美國政府的官方公文字體,
是一款過渡時期的代表字體:Baskerville,象徵了這個時代的理性與革新。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拉丁字體歷史檔案堂堂的進入第三篇:過度時期字體。在第一篇的人文主義字體中,我們回到了十五世紀看當時的字體特色,例如說頭抬得很高的 e;而到了第二篇的舊風格字體中,我們介紹了 Garamond 這類非常易讀的拉丁字體,並且發現斜體首度出現在人類歷史上。

繼續閱讀 “拉丁字體的歷史:過渡時期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