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沒那麼簡單:中性字體之必要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國際字體風格,同時也可被稱為是瑞士風格swiss style),是一個自1950年代發源的設計理念。著名的Helvetica(以及本篇文章標頭的Arial),大致上都跟隨這樣的風格,簡單清晰,富時代感,而且不是什麼「個性字體」

在這個風潮下,字體必需要是「中性」的:簡潔、容易辨識,而且是客觀的。也就是說,在字體設計上,必需注意字在內容上的角色是訊息的載體,像是容器那樣。容器並不是主角,容器內的飲料才是重點;字體同樣不是主角,主角是文字所傳達的內容。設計字體的最高原則也不是美學上的個性,而是視覺上的平衡,字體能有最好的可辨識性legibility)與易讀性readability)才是追求的目標。

名詞解釋:legibilityreadability

legibility,中文翻譯為「可讀性」,常常容易跟readbility的「易讀性」搞混。但簡單來說,legibility就是能不能輕鬆的看出這個字是什麼字,以及這個字跟長得像的字有什麼差別;而readbility說的是在一整段文章中的字型與排版「整體而言」好不好讀。良好的字體設計排版設計都應該要兼顧這兩點,而字在設計上注重「視覺平衡」對提高「可讀性」還有「易讀性」是很有幫助的。

視覺平衡:使用中性字體之必要

信黑體是最高品質的中文字體,原因之一就出於它的「中性」以及「平衡」。信黑體作者柯熾堅老師不斷強調的概念就是字體設計上的”Optical Balance“,也就是造字視覺上的「平衡」。有時這種平衡甚至違反我們習以為常的道理,例如下面這個信黑的「要」字,左邊的與右邊的是不一樣高的,但卻能有效的「欺騙」我們的眼睛,讓字體達成穩重的感覺。

此外,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中文字」與「」粗細是不一樣的,橫筆會較豎筆來得細,同樣也是考量到這種視覺幻象。有個原因是在中文裡橫的筆劃比較多,豎的筆劃比較少,所以視覺分布上,筆劃的粗細要能夠與這個狀況互補,才能讓視覺更均勻。在長篇文章中,中性字體功能性會更明顯。因為在閱讀過程中,字體會有如隱形一般,讓讀者不去特別注意字體,而專注在內容上。

柯熾堅老師也說明,如果想要顧及這種視覺上的平衡,勢必要犧牲所謂的風格與個性。例如少女體的確就是很有個性的字,具有風格化的曲線與結構,但卻不容易辨識,也不容易閱讀:老實說,你會想讀完一篇由少女體組成的文章嗎?

中性字體可以保護你的生命

許多時候,選哪種字型是看場合與用途而定。但總而言之,我們使用字體的目的在與人溝通。如果字體的使用不能建立在「易懂」的前提下,卻只強調風格與個性,就不如全部使用手寫好了。但「保護生命」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太誇張?一點也不,尤其是用在交通上,更是如此。使用清晰可辨的中性字體有多重要呢?最近美國WIRED雜誌刊載了一篇MITmonotype字型公司合作的研究成果,顯示一個非常有趣的事實:高速公路指標字體的使用,居然會顯著影響駕駛人的分心程度。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比較了中性的Frutiger與較具風格的EuroStile,結果發現中性的Frutiger讓參與實驗者減少了10.6%分心在指標上的時間,在高速公路上的分心距離平均只有50英呎,約莫15公尺的距離。也就是說他們立刻接收到了指標上的訊息,繼續專心開車。聽起來可能沒什麼,但在高速公路上短短15公尺可能就是生死交關的距離。影響這一切的關鍵,居然是大家都沒有想到的中性字體。中性字體沒有個性的特質,在這裡則是凸顯了訊息,把分散在字體上的注意力降低,因此可以讓駕駛人更專心,進而保護他們。

中文世界要有更多高品質中性字體

過去中文世界的字型科技公司都採用大量生產製造的商業模式,並且看重字的「個性」更甚於字的辨識品質,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消費者喜愛這些字體。有「個性」固然好,但在很多時候,小到發佈一篇公開文件,製作一則平面廣告,大到整個國家的公路系統指標,字體能否容易辨識的重要性絕對大於風格。但強調風格並不等於注重美感(請思考娃娃體是否是一個美麗的字體);注重視覺平衡的字體雖然不一定有獨特的風格,但均勻的擺位布局,簡潔俐落的筆劃,同樣也達成了相當高的美學成就,同時也兼顧了易於溝通的必要條件。

消費者是最大的。當我們開始向這些字型公司要求更高品質的中性字體,就會形成一種市場風氣。或許中文的造字品質就可以跳脫譁眾取寵的階段,進入真正的造字工藝了。

──

中文世界最高品質的信黑體,由柯熾堅老師一筆一劃,逐字調整了三年。因此字字都清朗有勁,中性、平衡而美觀。提昇設計質感、可讀性與辨識度,我們推薦您使用信黑體。歡迎參考更優惠的信黑體全新授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