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篇:人文主義字體,編譯自i Love Typography
之前我們看了什麼是人文主義字體,向大家介紹這種字體興起的歷史背景,又介紹了這種復古字體的特徵,還有現代的短暫復興。今天我們要接下去談的是人文主義字體之後的「舊風格(old style)」字體。
我們上次發現人文主義字體有很強的書法連結。而舊風格字體雖然跟人文主義字體有相同的起源,卻與人文主義字體模仿義大利文藝復興文人手寫字的風格很不一樣。從這時期開始,我們開始看見機械與工具的痕跡了!這絕對是西方字體歷史中承先啟後的里程碑之一。
舊風格字體的特徵
舊風格字體做得更精緻了,非常大的原因是刻字師傅的技術越來越進步,線條變得圓滑,刻工也變細,讓舊風格字體開始有了線條的粗細對比,而不再是等線寬的;又因為在d, b這種字母頂端上升部(ascenders)多了許多如1.1中楔型(wedged)的襯線尾巴,看起來較人文主義字體的感覺更尖銳一點(隨著我們繼續介紹下去,大家可以發現大致上襯線字體的襯線變得越來越尖、越來越細這件事)。
另一項重大的改變就是字的重心移到更右上方的位置,例如1.2中garamond字體中o的中軸線,比原本的人文主義式字體更接近九十度。而在1.3中,您或許記得我們的老朋友,人文字體中堪當招牌的e,中間的一橫(crossbar)有非常明顯的斜筆。但在舊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風格遽變了,從斜筆變成完全水平的180度線。
為什麼會有這個差別呢?應是為了非常務實的問題,一方面比較好排印,另一方面,傾斜的線條會把視覺導引到字行之外,而不是像水平的線條,視覺導引與行文方向統一。(請參考typephile的這串討論)
史上第一個斜體(italic)字型誕生
在家族字之必要中,我們介紹了斜體可作為增加字體家族字的一種方式,而斜體正是從舊風格時期開始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斜體一開始創造時,並不是正規體的附屬產品,而是一個獨立的字型,為了當時流行的小冊子印刷設計的,這種傾斜的字型本身就是設計來適應更擁擠的小版面(所謂字體始終取決於載體!)
舊風格字體的影響
Griffo對正規字體的貢獻包括增加了大寫、小寫之間的平衡。他的方式是藉由把大寫字母縮得更短,比d, b的上升部還要短,也減低了大寫字母的磅數(粗細)──印刷字體簡史(暫譯於A Short History of the Printed Word)
其實舊風格字體可以被進一步分成四個類別,有如下面的這個表。
可以看出,舊風格是一個影響長遠的字體風格,從15世紀Griffo製作的字體(如今被稱為Bembo樣式),到18世紀英國人Calson製作的字體(如今被稱為Calson樣式),都可以歸類到舊風格之中。這非常不同於曇花一現的人文主義字體風格,舊風格延伸了超過兩個世紀;有很多舊風格的字體到今天還是很流行的內文字體,好比說網頁設計師很愛用的Georgia,也可以被歸類到舊風格的字體中。紅色字是當代的代表字體,黑色是重要的作者。
舊風格字體列舉
Berling, Calisto, Goudy Old Style, Granjon, Janson, Palatino, Perpetua, Plantin, Sabon and Weiss,這些都是。再用經典的Handgloves比較一下人文主義字體跟舊風格有什麼不一樣:
總結,在這個風格中,可以發現字的整體寫法變得更工具化,線條更筆直,線條的粗細對比開始出現了,尤其是e的寫法,為了適應更好的排印與閱讀,中間的crossbar改成了水平線;而o也將重心一到了垂直中軸線的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