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 Love Typography編譯,在這系列文章中,justfont要位大家介紹的是ABC背後的源頭,從15世紀古騰堡印刷革命前後到十九世紀左右這四百多年間,奠定了拉丁字體設計的主要風格。約莫從十九世紀開始,西方字體設計基本上開始使用下面六種方式區分字體風格的光譜。雖然還有很多種分類系統,但大致上可以分成:
人文主義(Humanist)|舊風格(Old Style)|過度時期(Transitional)|現代樣式(Modern)|埃及風格(Slab Serif)|無襯線字體(sans-serif)
了解這些分類系統之後可以做什麼呢?大概是可以開始跟叔叔伯伯阿姨們大喊「天啊!你看那個人文主義風格的字!那個小寫的e有抬頭耶!」(有事嗎)除此之外,了解這些分類也可以加強挑選字體上一些必要的sense,畢竟它們背後都有故事,參考故事的來由,會讓你更能把握它們可以有怎樣的視覺聯想。
今天我們就從第一個開始講,也就是人文主義字體。
人文主義字體到底是什麼?如果望文生義的話,大概就是一種很有人文氣息的字體吧。其實也是,人文主義字體是非常有人味的,因為你能從這些字體的外貌中看到手寫字的痕跡。如果說現代數位字體向活版印刷尋求根源,那麼一開始的活版印刷其實也是向手寫字體尋求根源的。
拉丁字母中活字的雛形就是Blackletter,也是最早的活字之一(亦稱為Block, Gothic, Frakturor Old English)就是我們在中世紀羊皮紙上(史瑞克裡面有)看得到的那種字體,非常的厚重、粗黑,有時甚至無法辨識(至少對現代人來說)。幸好活字印刷很快就被比較好讀的東西取代了,那就是今天的主角:人文主義字體。
人文主義字體,或稱為威尼斯式 (Venetian)字體,大約在1460 – 1470年左右出現。它不是依照像前面那樣厚重的blackletter打造的,而是立基於當時文藝復興的一些義大利作家的手寫字。人文主義字體也是第一種正規字體(roman types),是規格化的,脫離了手寫的範疇。
人文主義字體的特色
所以是什麼因素讓人文主義字體這麼的「人文」?與其他風格的差別在哪裡?主要的特色是什麼?
1. 在e中間那一橫(cross-bar)是斜的;
2. X-hight相對比較小;
3. 粗筆與細筆的粗細沒有差那麼多,粗細的變化比較小;
4. 整體色調比較暗。要注意的是,這不是在說顏色的那個色,而是字印在頁面上整體的明亮度,是由線條造成的,不是由墨色造成的。其實也可以自己測試一下,眼睛半開看一本書,就可以知道字體明亮度的概念。
舉例
以下這些是人文主義風格的字體,不妨孤狗:
Jenson, Kennerley, Centaur, Stempel Schneidler, Verona, Lutetia, Jersey, Lynton.
雖然人文主義字體看起來活像是來自中世紀,有點過時了,但這種字體風格的影響卻很深遠。在20世紀早期有短暫的復活期;但現在來說,明度過低、X-hight又過小,便不太符合當前的字體設計潮流。然而這還是值得我們欣賞又尊敬的,因為這種字體為現代字體設計定下很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