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ing Reading?
在上篇有關於英文 UI 字體「視認性」的介紹後,我們要深入「易讀性」的細節。簡單來說,Typography 中「易讀性」就是說明眼睛讀得舒服與否,而其依據在於好的閱讀「韻律」。
韻律感應為一種視覺心理的應用,描述視覺元素以固定規律出現時,人眼所能感受的節奏感覺,以下引用自台大視覺素養學習網:
『「韻律」( Rhythm ) 又可稱為「律動」是指靜態形式的組織在視覺上所引起的律動效果,本質上無論造形、色彩、質感,乃至於光線等形式要素,在組織上合乎某種規律時,在視覺與心理所產生的節奏感覺即為「韻律」。』
適當的韻律感能夠導引視線穿越視覺元素,在平面上移動;對於閱讀說明文字而言也是一樣的:視覺要能在平面上移動,仰賴非常重要的元素,也就是字體的韻律感。
有關這個,我們可以引述 FF Tundra的設計者 Ludwig Übele在 I Love Typography 專訪時提到的:
「一個字體設計時有兩個基本的方向:水平的--也就是導引視覺在每一行移動的方向;還有垂直的--顧名思義是每個字母垂直空間的掌握,這主要是由stem決定的。」
(編按:stem 可以指竹節,在西方字型學裡,stem 也被引申為字體中垂直的主要軀幹)
如上圖所示,stem,也就是主要的軀幹,決定視覺上的韻律,而字母中的曲線(如bowls, instrokes outstrokes)決定字體的風格。一般來說,一個內文字體越窄,就越不突出。
(編按:用在大字號或標題字時則相反)
「窄的字體就像插滿木樁形成的柵欄,當一行之中,每個字體的stem都如此短促而靠近時,就會讓眼睛非常疲勞,也很難吸收字裡行間的意義,一點也不好讀;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每個stem之間的距離太均等的時候。」
換句話說,字體的水平面向有關於閱讀時的視覺導引;而垂直面向則有關於韻律感。如果stem太擁擠、太過靠近,節奏感就變得過於緊湊,沒有空間讓眼睛舒服的接收訊息;而若是太寬,距離太遠,也就讓節奏感過於放鬆。
好的UI字體必須在太寬或太擠之間達到最理想的平衡,利用有勁的筆劃在 baseline 與 x-height 之間平移,而適當的韻律感則有賴stem的合理安排達成。
以下這五段字哪一個比較好讀呢?
覺得如何?
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 Helvetica Neue 再度在易讀性上受到嚴峻的考驗。不僅是因為這個字體設計上偏寬,讓每個stem之間的距離更遠,更是因為每個字造型都很偏圓,距離又過於均等,幾乎像一款monospace字體,每個字母的距離都是等寬的。因為這些原因,讓Helvetica Neue缺乏好的閱讀韻律。
另外四個字體有較窄的字符寬度,也較具有人文手寫感,而非Helvetica的尺規作圖機械感。例如Ubuntu就依靠合宜的設計取勝:其小寫 L 上揚的尾巴,以及只有一半 crossbar 的 t ,還有許多地方的圓滑設計,都讓眼睛舒服的在字裡行間移動。
Segoe UI 也主打比較一般字體開闊的counter。舉例而言b, d, g, p這些字體的設計,會讓每個字符有更多呼吸空間,也讓字之間的節奏更有致。
另外,Lucida Grande的 a 有翹起的小尾巴,也能有助於視覺導引到其他字母上面;Droid Sans 也展現了良好的閱讀韻律,尤其是充滿襯線體風格的 t。
階段性小結
參考 what should I look for In a UI Typeface,我們向中文讀者引介比較少看到的英文 UI 字體相關知識,並不是為了要評斷誰家的字體最好,而是要透過比較當今各大系統的 UI 用字,來凸顯重視「字體機能」的必要:用字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最好先從從視認性、易讀性著手,再考量風格與美感。
但 UI 設計畢竟是一個妥協的過程,每家大廠注重的面向略有差異。經過以上,我們發現iOS的用字可以說是重視形式美感而大於功能性,而Droid Sans雖然設計用心,但觀察原文下西方使用者的評論,也有人對這個字體的美感有很大意見;Ubuntu似乎是個平衡機能與美感的設計,然而其造型或許對某些人又過於前衛了。
似乎沒有一種選擇是最好的選擇,至少在typography上,「好的設計」大多時候是「比較」出來的。所以在選擇 UI 用字時,不妨多方比較一些字體,才能選出最合適的應用。
Ubuntu很美
我覺得 Helvetica Neue 比較好讀……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