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幣的壹,寫錯還是寫對?

有新聞說新台幣上的「」字是寫錯的,上面的部件應該是士,而不是土。然後官方推說是字型設計的問題。

2013 六月二十四日的蘋果日報網站。原圖攝於原文〈央行印錯字?「壹」字士變土〉

不少網友看了以後紛紛表示「這真是一則非常無聊的新聞啊」「哈囉~沒新聞可以報了嗎」或者是「若是嫌棄的話可以把鈔票給我用」。對於以上意見我們都表示尊重。可是因為我們是 justfont 耶,只要跟字有關我們都很認真的。到底官方有沒有錯?時候我們又要發揮字型徵信社的精神,來搞清楚新台幣上面的壹有什麼玄機。

官方寫法,壹應該上長下短,也就是「士」,而不是「土」。新台幣「壹」上面疑似寫成「土」

中文系(作者以前是中文系啦)正統的做法是先從這個字可以找到的「最早的樣子」(小篆金文甲骨文)去推敲這個字最原本的面貌。

目前的正確寫法,的確上面部件是「士」,而不是「土」。這個可以從標楷體看出來。

標楷體是官方(教育部規定)寫法的代表

而根據字型達人 but 的說法,新台幣上的不是字型,而是專門為了特定用途描繪的字,也就是 lettering,比較接近的概念,而不是字型。所以這或許也不構成「字型」設計的錯誤。

」最早的寫法是小篆。上面的部件既不是「土」,也不是「士」。它反而比較接近「大」。

圖片來源是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台大中文系共同開發的小學堂,收自《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裡記載,「壹」這個 字是基於「壺」造的。要更瞭解它的構成,必須要看「壺」怎麼寫。

比較「大」、「土」、「士」三個部件的源頭,哪個比較接近原本「」與「」上的部件。

比較「壺」三種甲骨文寫法,上方部件都不像「士」,也不像「土」。

「壺」的小篆甲骨文顯示它是六書裡的「象形」,上面的部件比較接近「大」,而不是「土」或「士」,如同這裡的甲骨文、金文證據。但要強調的是,壺上面的部件也不是「大」,而是長得像蓋子的東西。

所以就最早的源頭來講,壹上面的部件既非「土」也非「士」。而名家法帖也有折衷寫法。例如歐陽詢兩筆寫得差不多長,與新台幣的「壹」是同樣的寫法。

歐陽詢寫法,與新台幣相近

康熙字典收到「士」部,這可能對現代的標準寫法投下震撼彈。台灣教育部也規定非「土」者寫成「士」,也是從康熙字典以降的「標準」,所以現代會認為「士」偏旁是正確的。相同例子還可以看「寺」,標準寫法也是上面是「士」,但不論是「土」或「士」,都沒有字源上面的依據。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也非常清楚的說明了他們的決策

結論

a. 新台幣不是字型,不構成字型設計錯誤。

b. 從字源角度看,「」上面既不是「土」,也不是「士」。目前以「士」為標準的寫法,是規定出來的,而不是有歷史脈絡的演變。

c. 書法名家如歐陽詢寫的「」在上面兩畫也幾乎等長,差異不顯著。所以這與其說是錯誤,不如說是一個折衷辦法。鈔票上的也不能說是真正錯誤的寫法。

後記:央行說那是魏碑體

自由時報後來的「深入」報導說,央行堅稱紙鈔壹字是魏碑體,沒想到這個有點無聊的報導還可以被繼續追打。但這個我們就 Bj4(不解釋)了,央行的叔叔伯伯阿姨們(或是趕稿而沒有深入查證的記者朋友)可以自己看看,相信細心的您們可以看出差異是很大的喔(笑)

參考資料

——
本文標題使用信黑體w6
重點仿宋體使用書法大師仿宋體
內文使用信黑體w4
魏碑體長得是這樣:書法大師魏碑體

新台幣的壹,寫錯還是寫對? 有 “ 2 則迴響 ”

  1. 由書法字體演變來說,作者忽略隸書行書楷書的歷程,直接從篆書來比對有點失真,從行書、魏碑的寫法作士作土是通用的,比較接近你前面所說既不是士、也不是土。
    但要拿電腦字型來說明「魏碑體」的說法是錯的,我想可能作者要多補一些書法史跟中國書法字演變的基礎知識,未來才不會將印刷字體發展出來的電腦字型,用來評斷某種書法是不是符合電腦字型的規範。

  2. 其實自由時報自己的「時」也寫成了土… 這些挑小毛病的新聞反而顯得有點滑稽

迴響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