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用各種字體的你,有沒有困擾過這個問題呢?

這些市面上常見的字體,有的叫「宋體」有的叫「明體」,不過仔細一看,要明確分類明體跟宋體,還真不簡單。縱然各家字體造型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兩者都有較粗的豎筆,較細的橫筆,更明顯的橫筆收筆處都有個三角形突起。到底,宋體跟明體的差別在哪裡呢?
這是一篇認真文,所以要來認真一下了。首先來查看看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怎麼說…
【宋體字】
宋代刻書字體。由於字形方正,橫細直粗,後世遂用作印刷字體。亦稱為「老宋體」。
結果,竟然查不到「明體」!真是太辜負全台廣大兩千萬新細明體粉絲了!這下叫新細明體情何以堪呢?
不過至少這段說明帶出了重要的關鍵:「宋代刻書字體」,那只好讓我們考古一下,從宋代刻本來尋找答案了。
國中有好好念過中國史的好學生都知道,宋朝是個印刷術大盛行的時代,雕版大量製作,甚至畢昇還發明了活版。讀書人可以便宜買到四書五經,使得市井小民也可以透過科舉翻身,有道是十年魯蛇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甚至印刷鈔票印上癮印到惡性通貨膨脹而亡國的,也是宋朝。

這是宋朝臨江刊本《南宋群賢小集》的一頁,奇怪,怎麼似乎找不到熟悉的三角形呢?教育部辭典編審委員是不是該踹共一下!

這是明朝南京國子監《南齊書》的一頁,噢,親愛的三角形出現了!
隨著印刷的需要愈來愈高,刻書工也進而在工作之中找到盡量快速的雕刻方式。最早期唐末宋初的刻版,是直接手寫楷書刻成凸版的。後來為了簡便化,工匠們練就直接徒手雕刻的技藝,為了容易雕刻,筆畫也愈趨方正。在幾百年的進化,直到明朝,現今看到文字造型才算是真正成形了。
然而對於中國民間來說,這個變化是緩慢的,尤其是「印刷盛行於宋代」的印象深刻,所以不知怎地「宋體」的稱呼就漸漸定著下來了。
其實呢,咱們古代讀書人也不是省油的燈,其實還是很清楚這檔事的:
古書俱係能書之士,各隨其字體書之,無所謂宋字也。明季始有書工,專寫膚廓字樣,謂之宋體,庸劣不堪。
— 清‧錢大鏞《明文在》
就像松露巧克力裡沒松露,抽長壽菸也不會長壽一樣,見山不是山的事情太多了。明知道是明朝的書工搞的鬼,偏要說是宋體,見怪不怪也就算了。
此後刻書,凡方體稱宋體字,楷書均稱軟字。
— 清‧康熙《文獻通考》序
唉呀,原來是皇上開了金口就是要叫他宋體,那還真是沒辦法了。奴才遵命,喳。畢竟那個時代敢跟皇上唱反調,不是個把老臣院長鬥下台了事的,一不小心人家都來握手了頭可能都給被砍了。(抖)
不過遠在海外的日本人不用怕死亡之握,就比較能理論性看這些名詞。日本逐漸形成另一個較有考證的分類體系:這種方方正正帶有三角形的稱為「明朝體」、楷中帶有方正比較像真正宋刻本的稱為「宋朝體」,甚至還將清朝時盛行的雕刻楷體稱為「清朝體」。

另一方面,台港中三地,官方的稱呼也許是基於某種民族自尊或是對於傳統的尊重,再不然就是屈服於康熙的淫威(怪不得康熙字典體紅成這樣!),死守著「宋體」的名稱。
但事情有一點複雜,因為台灣在照相排版的時代(話說似乎很多讀者不清楚什麼叫作照相排版,希望我有時間可以來寫一篇),向日本引進照相排版技術,而同時也一併引進了照相排版字型。所以日本各家的「石井明朝體」「本蘭明朝體」「岩田明朝體」等名稱,也一併偷偷進入了台灣市場。雖然「朝」字不知不覺被鬼隱了,但「明體」一詞也就這樣逐漸滲透在台灣市場裡了。
結果,最上面那幾個字體,除了教育部標準宋體為了維護中國文化,堅持用宋體名稱以外,凡淵源台灣的都叫明體,而淵源中、港的稱為宋體多(蒙納宋是香港產品,儷宋也是源自香港再轉手給華康的產品)。
到頭來,名稱就是個文化問題而已,明體跟宋體都一樣,無論稱呼哪一個,意義是一樣的。這是我的基本見解。
老實講整篇文我只想針對幾點。
1.那就是你這篇文其一證據「此後刻書,凡方體稱宋體字,楷書均稱軟字。」— 清‧康熙《文獻通考》序
我就坦白說了,這是你自己翻文獻通考看到的,還是引用他人呢?順帶一提,欽定四庫全書的文獻通考與可能是該出處的論文,都可在網路上找到並閱讀。
2.《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只是沒說清楚而已,這只能說是該辭典的「原罪」。因為該辭典本來就是老辭典(民20開始編輯,民34完成四冊),後來將之修訂(民70年六冊),之後數位化(民83完成,民86完成修訂),可是卻沒告訴你該條目是哪年出的版本而已,導致很多條目其實是相當老舊的版本,當時名詞概念根本不是你現在的概念。
該條目解釋的「宋體字」曰:「宋代刻書字體。由於字形方正,橫細直粗,後世遂用作印刷字體。亦稱為『老宋體』。」這表示《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對「宋體字」的解釋就是「老宋體」。而「老宋體」是甚麼?根據《现代汉语词典》,老宋體是最接近原來宋朝印刷字,同時為了區別「仿宋體」,而叫老宋體,同教育部對老宋體的解釋。
然而《辞海》與《汉语大词典》卻有不同說法,《辞海》說宋體俗稱老宋體,日本稱為明朝體,並稍微介紹宋體=>元體=>明體,16世紀明體成為主流印刷體,然而卻一直叫宋體,這代表甚麼意思?跟康熙甚麼淫威一點關係也沒有,完全就是「習慣」。也就是對於當時人來說,「宋體」只是一個符號,內部本質轉變了沒錯,但還是叫他「宋體」,甚至搞不好大部分的人都沒注意到改變了(古代書籍保存不易,尤其戰亂更容易丟失,一把火燒一燒甚麼都沒),當局者迷,然後沿續至今。就像「荷蘭」這譯名一樣,因為這是明清時候的翻譯,雖然荷蘭早就不是只限於荷蘭,但仍沿用舊譯叫他荷蘭,同樣「英格蘭」、「英吉利」、「英國」也是,正確名稱應該是「聯合王國」或「不列顛」。
至於日本為什麼沒這束縛?我就直接告訴你原因,日本長期孤懸海外,與中國交流只能是「片面」、「間斷」的交流,不像朝鮮來往容易,也因此受中國影響也沒朝鮮來的直接,看到的書接觸到的字體當然也是,因為是久久來一次,對於變化當然相當敏感,旁觀者清,當然能夠分辨差異並不受語言限制,日本這特點也反映在很多日本的中國史與漢學上,往往能看到中國學者看不到的人事物。
感謝您的回應。
關於 1 的部分確實是引用,我會再確認調查,謝謝您的提醒。
至於 2 後半,我想我的理解與您是完全相同的,只是描述方式的差異而已。
而《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對於宋體字、老宋體的解釋是很有問題的。該條目云「宋代刻書字體。由於字形方正,橫細直粗…」,惟實際上宋刻本並沒有此處云「橫細直粗」的特徵。此「字形方正、橫細直粗」的風格始見於明初,至明末才逐漸定型。
今日所謂「宋體」「老宋體」的樣貌,都是明末定型的樣式;而「仿宋體」則是民初時仿造宋刻本發明的字體,反而較為接近宋刻字。《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釋較為正確,《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說明有誤。
基於對傳統習慣的尊重,謂之「宋體」並無不可,文末我亦表示此一看法。然此文旨在藉由圖版看出今日所見之「宋體(明體)」實定型在明代,及其演變的過程。
感謝作者寫出此文推廣這應該要被大眾知道的知識。
期待下篇的推出~!(希望將整個脈絡都道出這要求會不會太過分qrz…)
看來可以更認真一點xd…(那隻/只好讓我們考古一下)
推認真知識文。而且夾雜 PTT 鄉民用語,妙趣橫生。再一看,還有政治時事哏,這篇文章真是新鮮熱辣。
看來是有理想有抱負的新興字型服務業者延攬到專業名家駐站發文,推一個!
感謝,感謝!
我就覺得沒必要,說學術就說學術、講歷史就講歷史,硬要加入政治嘲諷只會拉低文章的品質。
這方面在下早寫過呢。也回答了上方有關「仿宋體」的問題。
刻石錄:〈宋體非宋〉
日本所謂的「宋朝體」,在中國與臺灣都稱為「仿宋體」,究竟是為何呢?倘若說「宋朝體」是「楷書體」與「明朝體」的中庸寫法,應該不為過嗎?
我記得是因為當年丁輔之、丁善之兄弟創了聚珍仿宋,參考宋刻本上的字體,重新設計,所以叫仿宋。我不確定可不可以稱為中庸寫法,因為他們也好像不在同一段光譜上……
說明的文章可以寫得平實一些嗎?
平實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