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字體控,走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不知不覺眼睛還是會先往路上的字體看過去。即使是個不熟悉的語言這樣。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之前去曼谷玩了幾天,我不懂泰文,對於泰文只有些很基礎的認知,大概就是下面這樣子,每個字好像都有一堆圈圈,我想大概多數讀者對泰文的既定印象就是這樣吧:

身為字體控,走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不知不覺眼睛還是會先往路上的字體看過去。即使是個不熟悉的語言這樣。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之前去曼谷玩了幾天,我不懂泰文,對於泰文只有些很基礎的認知,大概就是下面這樣子,每個字好像都有一堆圈圈,我想大概多數讀者對泰文的既定印象就是這樣吧:
還記得 justfont 部落格曾經解釋過桃園機場的指標用新細明體,會有哪些缺點嗎?
是這樣的,在學運正夯的四月初,我又去了桃園機場。
其實說真的,第一航廈改建到現在,實在比以前好看太多了,做為台灣的門面,真是令國人與有榮焉。
本文經大曲都市先生同意翻譯為中文。大曲先生目前在英國 Monotype 任職,是難得能看到的 Arial 第一手資料。原文在此。
在前面提到了 Arial 是在什麼因素下被製作的(why),接下來這次要談的是它是怎麼製作的(how),比較深入到字體設計的話題了。我會盡可能寫詳細點,但有些內容相當技術性,讀不下去途中放棄也不要緊。還沒看過前篇的人請看前篇:身邊的字體: Arial(上)。
本文經大曲都市先生同意翻譯為中文。大曲先生目前在英國 Monotype 任職歐文字體設計師。本文是難得能看到的 Arial 第一手資料。原文在此。
這次要介紹的是大家似乎都很熟悉卻又很陌生的字體:Arial。不只是對 Typography 特別有興趣的人、碰過排版的人,就算毫無接觸,只要打開過電腦的字型選單,應該都有看過這個字型吧。尤其它還是以 A 開頭,總是會出現在選單最前面。
Arial 常常跟 Helvetica 搞混,也常被當作是沒有 Helvetica 時的替代字體使用。事實上 Arial 確實就是故意做得跟 Helvetica 很相似,連每個字母的寬度都刻意做得一模一樣。在歐美的排版業界中,使用 Arial 的作品意即是「不使用 Helvetica 的作品」,會被認為是設計師對字體的使用沒有概念或是太容易妥協,基本上我大致也是同意。
愛用各種字體的你,有沒有困擾過這個問題呢?
這些市面上常見的字體,有的叫「宋體」有的叫「明體」,不過仔細一看,要明確分類明體跟宋體,還真不簡單。縱然各家字體造型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兩者都有較粗的豎筆,較細的橫筆,更明顯的橫筆收筆處都有個三角形突起。到底,宋體跟明體的差別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