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三年八月十五號,誠品松山菸廠店開幕。茶飲品牌春水堂為它們的新店面裝設了一牆不尋常的佈置:由上千個「鉛字」排成的陸羽《茶經》,是為「茶經活字版」。承製這面活字版的是日星鑄字行,台灣碩果僅存的活版印刷廠。
這塊活字版上面的字體,就是一般稱為「宋體」或「明體」的印刷字體。乍看下不易發現它與今日電腦排印字體的差別,但隱約有種古樸質感。
(奇怪,「宋體」為什麼也可以叫「明體」?這個部分,我們的作者 But 才是專家。欲知更多,請見 But 最新大作〈宋體?明體?傻傻分不清楚〉)
宋體演進小史
宋體發基於宋朝,是中文脫離軟筆書寫,進入刀筆刻書的印刷字體,經過極為漫長的發展演變,到了明朝定型為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橫細豎粗」、「方方正正」、「橫筆尾端有頓點」的印刷字型。誠如下列圖片所示,這個字體有一套發展脈絡:
從外貌看來,〈茶經活字版〉的「日星初號宋體」已是一款造型上相當「現代」的宋體。
我們可以發現前面幾張圖都很古拙,而且還有一點點楷書樣,有些還有康熙字典體的「老宋」感。但是,最後一張圖,1862 年上海美華書局《舊約聖經》宋體,已經很像我們今日所見的樣子了,變得比之前的字都還要工整、齊一、規格化。這就是受到歐洲尺規造字技術的影響:用雲規、網格等工具畫出字體。(這方面還可以再細談,請期待 But 新文章)
而這套字體後來被送到日本,作為日本明朝體鉛活字的基礎:築地明朝體、岩田明朝體、秀英體,都跟這套美華書局的宋體有血緣關係。而日星鑄字行的宋體看起來相貌標緻、結構穩重,應也在這些子孫的一員,這個我們接下來慢慢探究。
在印刷史上,這種樣式已是數位科技前最終極的形態了,是演化相當成熟的印刷工藝與字體。但是若從台灣目前各個電腦字型公司生產的數位宋體來看,這套日星宋體的風格又顯得復古許多,而且市面上已經找不到了。
這也意味從1988年,台灣主流字型公司開始生產數位繁體中文字型以來,並未傳承既有的文化資產。
有什麼不一樣?
或許有很多人看到這塊活版印出的字體時,會不禁納悶:「這種字體跟今天電腦裡看到的那些,有什麼不一樣?」
我會這麼說:數位工具達到了人類前所未及的精確程度。數位工具可以幫助字體設計者清楚規範完全一致的筆畫風格。不論是圓弧的角度、切線的斜度、撇捺的彎曲度,都可以用貝茲曲線畫出來,並且可以複製出一模一樣的筆畫,套用在有相同筆畫的字上。
這種極度精確的計算能力只有電腦能夠做到。這在即便是已經有尺規作圖的年代,也是無法企及的。如果用手繪,畫兩次的結果很難一致。尤其是線條收尾,圓弧曲線的角度很難畫成一模一樣的(天啊,連手繪都這麼難,那用刻的到底要怎麼辦?)。但是在向量繪圖軟體上,我只要做好一道豎筆,就可以複製它,微調後就可以用在下一個字上頭,所以筆畫當然細節都可能完全一樣。
精確正是數位字體的特長,但也可能是其短處。例如,過度追求精確(或者追求制作的速度與效率),而忽略了漢字本身的美感,很大一部分其實來自「同一框架中的變化」。
續下篇,深入討論「漢字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