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間書刻體」是中國設計師應永會先生的作品。應永會先生目前從事平面設計工作。這個字體是他耗時近十年,利用業餘時間創造的,到目前已經累積了 7,800 多字,目前在 justfont 正式上線。
這個行動啟發了一股設計師獨立製作中文字體的風潮。在此之前,動輒一萬多字的中文字體,通常需要工廠化的流水式製程:由一位總監發起,決定筆畫風格造型,再集合眾多字體設計師之力,共同「拼接」才能完成。
當代電腦字型工業的標準是絕對一致性:不同單字上,同一筆畫的造型,都要儘量一樣。如此一來,版面會非常平穩,可以確保印刷與螢幕顯示的易讀性,尤其是使用在內文字上面更是如此。
不過,「浙江民間書刻體」雖然是電腦字型,卻沒有一般電腦字型的絕對齊一。因為這套字體是模仿傳統木版印刷上,工匠一個個刻出來的字體。也就是說,應永會先生製作這套字體時,是一個字一個字畫的,不是像字型廠商使用「筆畫組件」的機械化方式生產。
在鳳凰衛視的專訪中,應永會說出他對當代電腦字型的看法:
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是快節奏社會,一切東西都要求快、準確、有效率,現代字體產業也是這樣。造字大多都是流水線的筆劃拼接法,一個「草」字頭,所有的「草」字頭都是一樣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待久了我會經常反思,覺得沒有必要把字做得這樣完美、準確,但是缺少人情味。
他之所以採取苦行僧的方式,一個字一個字製作這款字體,就是希望把手刻的人味帶到電腦字型上,同時也保有使用上所需的工整性。
另外,為了讓設計師可以重現古籍裡異體字豐富,版面活潑的感覺,浙江民間書刻體也內建了許多異體字可以選擇。這有賴於 otf 字型格式所賜。
書刻體 vs 字典體
應永會的「書刻體」與厲向晨的「字典體」都是廣義的「復刻」字體,以古代文物、史料上的字體為範本,重新繪製,或著照樣掃描成一套字體。
歐文裡的 Trajan、Garamond、Baskerville、Caslon、Didont、Bodoni,日本的秀英體,目前都有數位版的字體。在數位版出現以前,它們都已經在石刻、鉛活版印刷或照相排版上廣泛使用了。但數位工具的製作方式與用途都與以前不同,所以需要針對新的載體(例如螢幕)、技術特性(例如貝茲曲線)重新製作。期望可以在保留原有的「神韻」之下,重新製作一套適合現代技術環境使用的字體。
「字典體」所使用的方法是 bitmap trace,也就是把字體照樣掃描下來並製作成為字型檔。所以你可以看到與 1812 年道光版康熙字典一樣的字體造型,包含異體字與破損。
而「書刻體」是一個字一個字做的。應先生並沒有針對一本特定的典籍復刻,而是汲取浙江一地古籍上字體大致的印象而製作的字體。由於是重新描繪,所以曲線平滑完整,每個字的視覺大小都儘量控制相近。在曲線、大小保持工整之外,也因為逐字復刻,所以保留了木版印刷的手工感。而且拜 otf 格式所賜,書刻體兼容了異體字與正體字,可供不同需求使用。
怎麼使用
在古籍的年代,裡頭的字體就是所謂的「內文」,人們的確曾透過這樣的字體吸收資訊;但對現代人而言,這樣的字體用於閱讀反倒不習慣了,因為我們從識字以來,所讀的字體幾乎都是工整的現代印刷字樣。現代印刷字樣講求最大限度的一致性,每個字的風格細節、線條粗細、視覺大小都要儘量一致,這樣的字體對現代人而言,才是易讀性高的字體。
但是文字運用場合並不只內文字。包裝、標題、刊頭的字體不但要引人注目,還要能點破主題。「浙江民間書刻體」使用在這類裝飾需求高的場合,就很能發揮它的特色,懷古、抒情、雅致,有鄉野民間的閒散氣味,是它的註冊商標。
另外,古籍上不會遇到的問題是雙語匹配,這又是另一個可以長篇幅解釋的主題。究竟,浙江民間書刻體要怎麼跟英文搭配呢?
一般而言,風貌較為傳統、古拙的明朝體,配上 Garamond 這種手書感強的舊風格字體(Old style)很適合。基本上,如果是搭配 serif 普遍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應永會先生自己的預設是搭配 Didone 系字體的現代樣式,也是取其瘦長、高粗細對比的風格特質而定的。甚至如果要強調傳統文化莊嚴肅穆的權威感,也可以考慮搭配 Trajan 也不錯。
像 Droid Serif、Georgia 這種專為螢幕設計的大襯線體不建議使用,因為它數位感比較強,太整齊、太理想化,與手刻的書刻體比較難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