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5 文博會展期,我們聽說日本職人在現場書寫江戶文字!But 說,在日本留學加上去日本 N 遍,都還沒看過有人現場寫江戶文字。而這次居然在台北就可以遇到有職人親手書寫,簡直太不可思議了。於是我們二話不說連忙趕到了現場。
一到現場我們就驚呆了:貨真價實的日本師傅用毛筆在一塊塊小木牌上細細描繪文字。這位師傅是來自東京墨田區傳統工藝保存會的大石智博先生。感謝他在接下來的一小時中傾囊相授,幫我們上了豐富的江戶文字課。
我們在《字型散步》中提到,勘亭流是一種江戶文字。電腦字型勘亭流,在台灣很常見。很多台灣商家(尤其是在夜市賣章魚燒的)喜歡用勘亭流傳達日本風味。而勘亭流最早是源自日本江戶時代的歌舞伎文化,是歌舞伎劇場招攬生意的「海報」字型:又大又滿,扭來扭去,看起來很醒目。
但是江戶文字其實還有很多類型,勘亭流只是其中一種。其他例如「寄席文字」、「淨琉璃文字」、「籠文字」等等。吉野家招牌字體就可以被視為這種專門寫在燈籠上的「籠文字」。
反抗統治者的庶民文字
大石師傅先跟我們講解這些文字的歷史脈絡,然後示範如何書寫。根據大石師傅的說法,日本文化對文字的執著,從江戶時代就開始了。「武士」這個統治階級,竟然有自己的專屬字體:「御家流」,類似行書或草書的概念。並且規定老百姓的正式行文、看板招牌等等,都要使用這種書寫方式。
人們做生意總是要寫招牌,寫招牌一定要使用御家流。但是這種字體很不容易理解,也很難寫得像。到了江戶後期,武士階級漸漸沒落,被迫要用一些方式「刷存在感」,例如找碴。動不動就挑釁商家的御家流寫得不夠正統,凸顯自身的文化比較優越。
但是一般民眾地位已經漸漸上升了,不再跟以前一樣懼怕這些武士。找碴是吧?那就想一個讓上位者心服口服的變通對策。形態各異的江戶文字就是這樣誕生的:明顯與御家流區分,也主張比御家流有更多好處的書寫方式。
跟傳統工藝有密切關係的工作特別會發展出江戶文字,像「落語」、「相撲」、「歌舞伎」等傳統表演藝術,就各自衍生出了寄席文字、相撲文字、勘亭流;神社有千社札。透過與傳統的連結,告訴武士階級這些字體不是故意不守規則,而是這有特殊傳統,不能輕易更改,也不是一般書寫。江戶文字就是以這樣的精神奠定了自己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
寓意豐富:文字不只是文字而已
江戶文字最有韻味之處,在於它們在筆畫型態中往往寓有豐富的意涵。當天師傅特別示範了正統的「勘亭流」與「籠文字」的寫法。
仔細看勘亭流怎麼寫:很多筆畫都刻意貼近,有些甚至圍成了一個封閉的形狀。這有個特殊的意涵:把客人都「圈住」,讓他們流連忘返,希望自己的店高朋滿座,生意強強滾。
其實連怎麼寫都有學問:很多地方都不是一筆就能完成的。像「字」裡面的直勾,就不可以一筆勾出去。因為那樣象徵的就是把生意趕走,不吉利。在寫的時候,一定要從外面推進去,這才因此有了「把客人送進店裡面」的意念。又比如說風這個字,尾端的勾往上飛,又回靠過來,形成封閉的圈。看起來就像把人氣又拉回來,甚至還多了新顧客的樣子。另外,筆畫勢必得往上飛,因為那也象徵攀升的好運。
比較台灣常見的電腦字型勘亭流,大都經過台灣人自己詮釋。例如這個曾在《字型散步》出現的(莫名其妙的)宮廟對聯,就用了華康勘亭流。這個勘亭流字型已經沒有顧及正宗勘亭流的意念了:筆畫方向已經水平化,大部份不刻意迴旋成封閉的圈,整體佈局也疏淡很多,筆畫不密,沒有原本濃麗的感覺。
而大石師傅示範的另一種江戶文字:籠文字,則更接近所謂的「lettering」:文字要先畫出外部框線,然後再用毛筆塗黑。注意到了嗎,這種文字的裝飾也是有含義的,筆畫尾端的裝飾收尾要往上翹,這也是象徵祈禱「直達天聽」,把好運帶起來的意思。
而且,連用墨都有講究:這些寫在木牌(表礼)上的文字都是立體的。這是因為墨水一層一層堆積所形成的固態質感。據說,疊得越高越強運。而且要注意,別把別人的字給刮掉了──會害別人家的運勢下跌。
沒想到連在台灣生活都很常見的江戶文字,竟然背後有這麼多寓意,筆畫還真不只是筆畫。從古至今,字體都是與庶民生活緊密連結的產物,理解一個國家的字體,就能從微觀處體驗一國之傳統。 最後,大石師傅聽說了我們的《字型散步》,收攤後就跑去誠品買了一本。我們後來才知道這件事,可惜沒有幫他簽到名(有沒有這麼感人!)。在此也向他致上誠摯的謝意。
特別感謝賴霧流先生提供本文部分內容與圖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