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其實是很難設計的中文字。你可以先回想一下自己寫得如何。它困難的地方在於佈局與筆畫造型都很難拿捏。
「颱」的風字邊佈局與造形比較特殊,沒辦法跟其他部首共用,所以字型設計師得特別費心創作一個獨特的部件。雖然說獨特,但還是要能融入字型本身的風格中。觀摩其他字型的做法,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值得欣賞的案例,並看到一些可以分析的現象:
印刷字體本身的世界觀(?)
這裡說的「世界觀」是想借用遊戲或動畫界的術語來表達「字型設計師/設計團隊對於該字型的基本觀點」。這套字型的理念比較重視排版的平穩呢?還是追求延伸力道?或是依著符合創意的整體性去做?這些都會影響到筆型造型與空間配置。
重視延伸力道
彎勾是中文字裡最難書寫、最難設計的筆畫。但製作成功的話,它向外伸展的力道也會是最有氣勢的。有些字型比較把腦筋放在彰顯這種氣勢。比方說金陵。
由日本欣喜堂的創始者今田欣一設計,以中國明朝南京國子監刊本上的字體為藍本所設計的新字體。是「明體」剛剛成熟的風格。明體是楷書經過雕刻之後,慢慢演變而來的字體。因此早期明體帶著個性格外鮮明的楷書書法特徵。金陵取法這種精神,將「颱」的彎勾處理得格外有氣勢。
金陵是早期明體特色的神還原。若用它當作一個「明體美」的模範,可以看到明體大抵想要走這樣的路線。例如凸版文久見出し明朝、游明朝体、ヒラギノ明朝它們的彎勾都比較強調傾斜的走勢。
傾斜走勢容易帶來一個問題是「台」的下緣與彎勾的空間分配不均勻,或撞在一起,都不是視覺上特別理想的情況。上面舉的都是成功克服這個問題的例子。它們既達到了很不錯的空間分配,又展現了筆畫的氣勢。那如果達不到這樣的狀況,該如何因應呢?有些字體會把彎勾放得更低,轉得更軟,好像作出一個空間給「台」去伸展一樣。
重視穩定
在印刷體的架構裡,若把那筆彎勾放得更低,轉得更軟,難免會失去一些硬挺的書法氣勢。有些字型的做法是犧牲了一點氣勢(或,本身就沒有想追求氣勢)但視覺效果更加平穩。
以日本字型設計師片岡朗的丸明朝為例,他的彎勾做了一個平緩的收尾,不僅帶來穩定的感受,也讓「台」有比較好的伸展空間。Adobe 新出的貂明朝走可愛路線,也採取了這樣的設計。這個現象在中國出產的宋體-繁身上更為極端。
不只是有些明體選擇這樣做。舉例而言 iOS 與 Mac OS 內建的蘋方-繁也採取了這類做法。推測是因為它是為了螢幕顯示而設計,會盡可能不讓筆畫強碰,以避免小字有些地方感覺有黑點的情況。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用於螢幕的黑體採用類似設計。例如蘭亭黑、微軟正黑體,都是例子。
非基本印刷字體:楷書、其他書法⋯⋯
可能有點使人意外,但書法類字體、楷書,採取彎勾底部平穩的設定還是挺常見的。但這就表示這類字體不重視書法氣韻,反而比較重視穩定嗎?其實你平常手寫的「颱」應該就是長這樣。手寫的優點反而在於佈局靈活。雖然底下感覺很平穩,但整體看起來還是有動感。舉凡葉書、標楷體、Mac 內建楷體-繁、行書-繁,以及我們在日星看到的初號楷書,都是這一派的處理方式。
重視創意:將特殊創意盡量落實
有些字型重視的既不是平穩,也不是書法氣韻,而是希望可以落實整體的創意概念。這種通常屬於「展示字型」。它們的任務並不是當一個無存在感的工具,而是要大聲說話,引人注目。我們也能在「颱」字上看出這些字的理念。
例如娃娃體的造型理念都不能歸類到上面的做法,它在設計上比較看重是配合整體的造型走向。Typekit 上的 VDL ロゴJrブラック BK 有名的點就是超級粗,粗到只能有一點點關鍵的留白讓我們看出那是什麼字,(不然就變成 QR code)這時的重點也就不是平穩或向外伸展的氣勢,而是回歸整套字型的整體感。
看完這些,你還有想到什麼其他例子嗎?中文字很難設計的地方就在每個字都是一個畫面,佈局很傷腦筋,而颱的設計可以當作一個很具體的範例。仔細看,你會發現許多漢字設計並不是有些人認為的大同小異。若先知道這些細節的存在,我們就可以看出字型設計師的用心之處。而設計的素養,就是從理解這些小細節養成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