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素養第一課:
教科書字體選用指南

覺得看影片比較容易吸收內容嗎?沒關係,我們也準備了影片版呦!

提到教科書上的字體,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還是標楷體嗎?

(有空再來認識一下標楷體的故事

教育部今年公布的最新教科書印製標準,大幅放寬字體的選用,除了規定國小低年級教科書須採楷體或宋體、一至三年級須加注音、以及各年級國語文課本須採部頒標楷體外,其餘僅在字級大小上做限制。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將和各位介紹字體風格、尺寸和粗細的重要性,之後提供教科書排版與字體選用上的建議,並針對國語文、數學兩科目做具體說明,最後經綜合評估,指出製作「教科書體」的可行性。

字體風格、尺寸、粗細的重要性

師大製作的《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印製之研究》,提到教科書排版時,應重視字體的選用:「之所以需要有不同字體風格、尺寸大小、粗細不同的變化,除了活潑版面外,其實是為了達到指引閱讀以及強調重點之效,適當的文字變化可創造視覺上之誘導。」然而所謂風格、尺寸、粗細究竟如何判別,以下先認識一下字體排版的基本知識吧!

字體風格

校園裡或教科書中常見的字體,大略可分為書寫體、印刷體及美術字設計三種。首先介紹書寫體,以手拿筆所寫出的文字,稱作手寫字。依據書寫工具的不同,可分為以鉛筆、鋼筆等寫出的「硬筆字」和以毛筆寫出的「毛筆書法字」。這些靈活富變化的字跡,反映出每個人不同的個性。

印刷體,則是字型業者針對書籍印刷所特別製作的字,一套品質良好的印刷體,需要保持文字的大小一致、架構平穩,即便字級縮小,仍然讓人可以輕鬆閱讀。

第三種則是美術字設計,這是為了追求趣味性或特殊風格所設計出的文字,用於教科書封面的科目名稱,可以增添主題性與趣味。

字體的選用影響閱讀效果,「易辨性」(可讀性,legibility)、「易讀性」(readability)與「易視性」(醒目性,visibility),是字體設計的基礎概念。將「手寫字」和「印刷體」並列比較,可以明顯感受到「印刷體」更能讓人輕鬆且快速的閱讀,具有良好的「易辨性」與「易讀性」。

要注意印刷體也有多樣風格,用於內文排版的字體,應避免筆畫粗細過粗、造型太過花俏,或是文字架構不穩定,否則會影響閱讀的舒適度,甚至降低學習效率。

尺寸單位

尺寸有兩種制度。點制 (point,簡稱 pt),一般文書軟體預設的 point 是使用 DTP 標準,教育部所稱pt也是使用這個標準,換算為數學單位是「DTP 一點 = 1pt = 0.3527mm」。級數(簡稱Q)則是日本印刷界和台灣出版界常用的標準,換算則是「一級 = 1Q = 0.25mm」。

粗細單位

字體的筆畫粗細,專有名詞稱為字重(Weight),臺灣對於字體粗細的稱呼較為含糊,如細黑、中黑、粗黑、超黑、特黑體等,無法直接從名稱的形容詞排列粗細次序。所幸近年來字型業者改用國際上通行的「W 制」與 「英文稱呼法」,順序清晰許多。
「W制」中的W, 代表字重(Weight),數字越小的越細、越大則越粗。一般來說, W1-W2 因為過細,不適合用於內文;W3-W4 適合用於內文;而 W5 以上適合作為標題。

「英文稱呼法」相當有規範,也較中文命名統一,但對使用者來說,或許次序不如「W 制」來的直白、明晰。

教科書排版及字體建議

有了以上知識,可以來規劃教科書的排版囉!現行教科書中,依據資訊層級依序可分為「標題」、「內文」、「附註/圖說」三部分,以下分別提出字體選用的建議。

本文、標題、旁註的字體建議

「標題字」應選用「尺寸大、字重粗、易辨且醒目」的字體。在現行規定中,除了國語文限制採用教育部寫法的字體外,其餘科目可以依照特性選擇合適的字體。「內文字」應選用「尺寸中、字重細-中、易辨且易讀」的字體,以便長時間閱讀,故只建議使用楷體、宋體、方體、圓體四套字體。至於「附註、圖說字」,建議選擇「尺寸小、字重細、易辨且易讀」的字體,以便作為註解使用,字體除了前述內文字的四套之外,也可以視需求使用仿宋體。

下圖列出常用於內文字的四套字體,縱軸呈現粗細變化及適用範圍,橫軸反映字體風格。

需要留意的是,目前教育部所公布的兩套標準字型「宋體」與「楷體」,僅有單一字重且適用於內文,若要用於標題,必須另外選用字型業者所開發的字型。表中所列出的教科書體,是未來可以嘗試開發的新一代標楷體,文末會做較詳細的說明。

字間、行距建議

為了讓學童輕鬆閱讀,以及在文章中有足夠空間做筆記,建議排版時務必審慎留意字間與行距的設定。另外,不同業者所開發的字型風格各異,連帶影響到排版的緊密度,這點在設定也務必多加留心。
在文書排版軟體中,字間設定分為「百分比表示」與「數值表示」兩種標示法。未加字間、或字間設定不同時,都會影響閱讀效果。

行距單位和前述文字尺寸相同,多半是點(pt)或級(Q)。設定方式有許多種,一般排版是以「單行間距」的倍數去做調整,但考量它的比例效果會因業者的設定而異,建議排版時以「固定行高」來設定行距較佳,數值設在文字尺寸的 1.5 倍以上,也就是若文字為20pt,則最小行距為30pt 以上。留意特定科目需加大行距,比如閩南語及客語教科書有羅馬字音標、國語內文有標註私名號與書名號的需求。

各科目排版及字體建議:以國語文、數學為例

具備以上知識後,來看看學童閱讀時間最長的兩個科目:國語文、數學,在排版時應該要留意什麼。

國語文

注意事項

  1. 內文以直排為主,要注意「縱橫對齊」,若有英文人名或地名、阿拉伯數字,更應留意。
  2. 關於標點符號,中文內文應採全形標點,並且避免標點壓縮,直排編排時應「避頭點」。
  3. 若遇到中英文混排時,必須注意英文的基線與大寫字母的高度。
  4. 符合教育部標準字形寫法的電腦字型,除了「新細明體」、「標楷體」以外, 還有「微軟正黑體」,其餘像是開源的「思源黑體」、「思源宋體」(NotoSansTC 的字型檔), 也是盡量參考教育部標準的風格,教師們編教材時可以斟酌選用。

數學

留意事項

  1. 注意中文字跟數字混排時的基線與文字高度設定。
  2. 選擇較符合書寫風格、以及字母較不會搞混的數字。
  3. 避免使用數字高低不同 (old style number) 的字型。
  4. 中文字與數字間有空隙為佳。

未來建議

目前教育部所制定的標楷體,有兩點缺失。

第一是筆畫僅有一套粗細,較適合用於內文,不僅難以強調標題或突顯字句的重要性,通篇使用單一字體排版,也會讓學童失去閱讀的興趣。

第二則是筆畫造型偏向傳統毛筆書法,與當今學童的書寫工具有落差,再加上標楷體偏細,設計上有些筆畫造型不夠明顯,難以作為學童臨寫中文字的學習對象。

考量以上兩點,嘗試開發新一代的「標楷體」,或許是不錯的選擇。在字體選擇上,同樣可以選用楷體風格,只是筆畫不再使用毛筆造型, 而是參考日本字型廠商所開發的「教科書體」,使用「硬筆字風格」。如此一來,不僅與現代人書寫習慣相符、許多筆畫細節也大方清楚,相信能幫助學童看清楚一筆一劃,增進學習效率!

另外,上圖日本字型廠商開發的「森澤 UD 數位教科書體」(Win 10系統有內建兩種字重),是依據通用設計(UD, Universal Design)原則所設計的字體,這種以「容易辨認文字外形」、「容易閱讀」、「不易讀錯」三個概念開發而成的字型,相當適合用於教科書,或許台灣也可以依此概念做開發喔!

重點回顧

讀完了這篇精華節錄,覺得資訊量太多了嗎?下面替你快速複習一下!

  • 教科圖書及習作的「內文」與「標題」,應選用「印刷體」而非「書寫體」或「美術字」。至於教科書封面及插圖中的字體,為求趣味性不在此限。
  • 字級大小,以教科書印製標準所規定之 「pt」與「級數」為準。
  • 除字級之外,排版時也要留意「字間」與「行距」的設定。
  • 科目特性會影響字體選用,排版時請留意科目需求。
  • 如何讓教科書的字體更好?嘗試開發符合通用設計概念的「教科書體」,或許是個不錯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