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ℑ𝔫𝔰𝔱𝔞𝔤𝔯𝔞𝔪、𝕀𝕟𝕤𝕥𝕒𝕘𝕣𝕒𝕞、I̶n̶s̶t̶a̶g̶r̶a̶m̶,甚至是 Ị̥̤҈̷̘̤͕͖͎̅̇͑̿͗̋ṇ͉͕̒s̷͖̥͑̿͗t̷͕̣̿ạ̥̤͕͎̤͉͗͑̅̇̋g̷͖̒̿̇҈͕̤̘̣̅͗ṙ̷͎͕̣a̷͕͎̘̤͖̣͉̿̇̒͑̋m͗̅҈̘̣。常常看見有些人能夠在社群軟體上打出特殊造形文字,大家都說找轉換器就有了,非常方便。
不過要打出這些造形,背後原理不只是工程師們設計的酷酷轉換器,更是龐大的「Unicode」計畫。
𝓘𝓷𝓼𝓽𝓪𝓰𝓻𝓪𝓶 特殊英文字體的原理:Unicode
在解釋 Unicode 計畫之前,請你想一想這個問題:
這年頭全世界都用手機、電腦打字,為什麼電腦這麼聰明,懂得的語言這麼多,什麼字都打得出來?
簡單來說,電腦和人類認識文字的方式不同,靠的是數字密碼。電腦接收一連串數字後,透過系統計算,轉換為人類認識的文字。
你可以把人類的文字,以及電腦的數字想成兩種語言。要讓使用兩種不同語言的人可以溝通,需要靠字典來幫助翻譯。而人類與電腦間的這套字典,就是「Unicode」。

Unicode 計畫目標將人類所使用的各種文字都編碼成電腦看得懂的數字,從 1980 年代開始整理、搜羅世界各地的書寫需求,編寫成電腦用的數字組合,其中包含我們所熟悉的英文字母、中日文漢字、數字、標點符號等等。而轉換器提供的特殊造形,也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被搜集進來。
想更了解 Unicode,或者電腦所使用的數字密碼觀念,可以看〈人與點腦資訊交換的雙語字典:字元編碼〉的詳細說明。我們在這邊就先說明特殊造形的部分。

要讓文字編入 Unicode 需要有明確的目的。這些特殊造形常見的編入目的大致上有這幾種:
1. 項目標示
2. 音標或書寫系統
3. 數理符號
4. 編排顯示用
作為項目標示使用
這種使用方式十分簡單明瞭。在編寫項目時,我們常用 ①②③、❶❷❸ 這類框線造形來區分不同層級或者項目組合。將英文字母放入圓圈或方框中的需求也就不難理解。
早在 1991 年的 Unicode 版本裡就收錄了括號版本 ⒜ 和白底圓圈版本 Ⓐ,到了 2009 年開始陸續擴充收錄黑底圓圈 🅐、白底方框 🄰、黑底方框 🅰 等版本,以符合多種使用需求。

作為音標或書寫系統的特殊造形
剛開始學英文的時候,應該都練習看過音標吧!ᴂ、θ、ɚ 都是 Unicode 裡有收錄的標音用符號。
常用的特殊造形有些正是為了標音或書寫目的而收錄的,比如:
ɐ:倒反的 a 是國際音標(Internatoiinal Phonetic Alphabet,IPA)中表示次開央元音的符號,是粵語、英文裡都有的常見發音。不少這類倒反的字母都是為了標示發音而收錄。
Ʉ:中間有橫槓的 U 在 IPA 中表示閉央圓純元音,也是鄒語、卡那卡那富語、拉阿魯哇語等台灣原住民族語書寫系統所使用的字母。許多中間有橫槓的字母都屬於此類。
ʰ:置於上方的小 h 一般會附加於另一個字母之上,在 IPA 中表示該字母為送氣音。許多小型字母是因此而收錄的。

作為數理符號的特殊造形
在 Unicode 理收錄了一區「類文字符號(Letterlike Symbols)」,顧名思義,是以字母為元素翻轉、組合而成的符號標示,包含數學、物理計算的符號;標記氣溫的℃、℉,表示總和的 ∑,標示商標的 ™ 等都屬於此類。
轉換器裡常見的幾個字母也都包含在這邊,比如:
ℋ:書寫體的 H 是物理中計算力學時所使用的符號
ℚ:雙線 Q 表示有理數集合
ℜ 和 ℑ:歌德體的 R 以及 I 分別表示實數(real part)與虛數(imaginary part)

編排顯示用的特殊造形
這類型其實是為了補足前一項數理符號而編入。為了區分文字中所描述的不同數理概念以及文本敘述,Unicode 編入了更加完整的特殊造形列表,希望更方便使用,包含粗體 𝐀𝐛𝐜、草寫 𝒜𝒷𝒸 、尖角體 𝔄𝔟𝔠、雙線條 𝔸𝕓𝕔 等等。
也正因為有了這份編排用的列表,我們現在才能使用更完整的特殊造形。

轉換器失效了?其實是字型問題
既然 Unicode 都收錄了,電腦就應該要認識這些酷酷的造形。但為什麼複製轉換器之後,貼在不同地方會長得不太一樣,有的時候甚至出現轉換器「失效」、造形跑掉的情形呢?
其實 Unicode 只是讓電腦看的字典,要呈現給人類閱讀,靠的還是字型。然而並不是所有字型都支援這些看起來很酷的字,每個字型對於這些字的設計也有所差異,因此在不同品牌裝置、不同瀏覽器、不同社群軟體時候,會長得不太一樣。如果你幫自己的介面設定可愛的字型時,更容易覺得「轉換器好爛,一點用也沒有」,其實只是你所使用的介面字型並沒有支援這些符號而已。(註) 這種情形我們一般稱為「缺字」,不只會出現在特殊造形的文字上,少見的人名、使用日文字型等時候也很常遇到。想更了解怎麼避免,可以看這一篇的說明。
長得像亂碼的恐怖造形 Z̶͈̥̳̘͔̓̈́̉̚a҉̭̫͎̞̓̅́̈͗l̸̙̯̊͛̄͌ĝ̷̗̯̲̝̐̚̚o̴̪͚̥̫̠̓̇̌ T̴͎̲̗̆̓́e̶͙̥̓͌̐x҈͇̯̬̖̟̏̎̈͋͊t̶͓͓̦̳̍̑̈́̌͛
🅸🅽🆂🆃🅰🅶🆁🅰🅼、ℑ𝔫𝔰𝔱𝔞𝔤𝔯𝔞𝔪、𝕀𝕟𝕤𝕥𝕒𝕘𝕣𝕒𝕞、 ̶I̶n̶s̶t̶a̶g̶r̶a̶m̶ 這類的特殊造形靠的都是 Unicode 收錄而得以實現。不過像 Ị̥̤҈̷̘̤͕͖͎̅̇͑̿͗̋ṇ͉͕̒s̷͖̥͑̿͗t̷͕̣̿ạ̥̤͕͎̤͉͗͑̅̇̋g̷͖̒̿̇҈͕̤̘̣̅͗ṙ̷͎͕̣a̷͕͎̘̤͖̣͉̿̇̒͑̋m͗̅҈̘̣ 這樣看起來像是亂碼的造形原理有些微不同。
Zalgo 透過在文字上添加大量符號,讓文本呈現時看起來非常混亂、不受控,來產生亂碼效果。但拆解下來看,其實很多是你曾經看過的符號!
如果你學過法文、看得懂台語白話字,或者會寫越南文、中文拼音,應該很熟悉長得像這樣的符號:

這些符號稱為附加符號,顧名思義是添加在一般文字上的符號,也都收錄在 Unicode 裡,用來表示音調變化或者聲音差異。
這些附加符號通常是單獨附加在一般文字上,不過 Zalgo 動了點手腳,讓一個字上下出現很多附加符號,此時符號不再能表達聲音變化,反而成為令人困惑的符咒,營造出亂碼感。
精靈文、雞塊體、薯條體,更多萬聖節適用的 IG 字體轉換器與圖片生產器
除了常見的特殊造形外,網路上還常見各種轉換器與生產器。多數的使用邏輯是使用者輸入文字,套用某套字型以呈現特殊的設計,並提供圖片檔供下載。
這類生產器的邏輯與前面的概念又不同了。這次的特殊造形是因為字型設計。
舉例來說:新細明體和標楷體的「字體」兩字長得截然不同,但在 Unicode 裡卻是完全相同的編碼。如果在你在自己電腦的 Word 裡面,用金萱打了「字體」兩個字,再把檔案給朋友,但朋友電腦裡面沒有金萱,他看到的「字體」兩個字就不會是金萱的造形。
因此,為了讓這些特殊文字造形被保留下,讓大家可以分享,就必須存成圖片之類的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