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歷史與工具
從小我們就學過,目前可追溯最遠古的漢字是距今約三千餘年的甲骨文。之後千年之間,歷經金文、篆文、隸書,才演進至今日通行的楷書。有趣的是,漢代出現的楷書使用迄今兩千餘年,卻歷久不衰。事實上,這一切都與書寫工具和載體脫不了關係。
如同楔型文字是拿楔子壓印泥版,寫出神祕尖頭形狀的文字。甲骨文由於必須在堅硬的龜殼上用鑿子刻字,於是筆鋒銳利,線條堅硬。而後來出現的金文,則因雕刻在金屬面上,筆劃逐漸變得渾圓。
秦朝推行書同文,官方推行小篆作為標準字體。然而同時,毛筆與竹簡的廣泛使用,使官吏平時更喜歡在竹簡上行文;由於竹片上的纖維走向並不容易寫出小篆彎曲而繁長的線條,很快的,竹簡上的字體演變為筆畫多為直線而力道強的隸書。
大量寫著秦隸的秦簡出土,證明了小篆的使用可能幾乎只侷限在重要文件與碑文,新的載體(竹簡)、新的科技(毛筆)的發明,馬上帶領漢字字體進入新的紀元。由於竹片的寬度直接影響文字的行距(leading),隸書文字多呈現扁狀,也是為了在一行中多塞幾個字進去(或許有如英語的窄體)。
跳過昂貴的絲綢不提(喂!),繼竹簡之後,下個重要的載體革新是什麼呢?這就是東漢蔡倫造紙了。使用樹皮、麻草、漁網所製造的紙張,質地平滑,也沒有竹簡一片一行的問題,於是書寫時能夠更自由控制行寬、筆鋒,文字的字體也同時產生劇烈地改變。
紙張沒有竹簡惱人的纖維紋路,使運筆可以更輕巧、更圓滑;而對於美感上的追求,使文人可以雕琢筆鋒,追求進一步的筆觸美感。於是楷書、草書、行書紛紛問世;而基於紙張的書寫方式一直沿用到今日,使楷書的地位也隨之穩固了兩千年。
印刷術時代的漢字
時代到了唐朝,中國雕版印刷術誕生。到了宋朝,畢昇發明活版印刷術。漢字的書寫方式除書寫外,同時也進入了雕刻的時代。早期的雕版技術,是將文字寫在薄紙上,將薄紙黏貼於木板,沿著薄紙背面的墨跡雕刻。此時的雕版字體與一般的楷書相差無幾。
隨著印刷術日益盛行,宋朝乃至於明朝,民間印刷規模亦日漸盛行,寒窗苦讀準備科舉的學子,終於有能力較輕易取得各種印刷文獻(有一派學者認為宋代識字率高達三成,比清末的約 15% 還高一倍!)。要支撐如此高的印刷量,雕版技術也從早年的臨摹雕刻,漸漸演變為職人技了。古代的達人工匠們,開始進化到刻前不打草稿,直接動刀的境界。
為了追求雕刻的速度,直線當然比曲線方便,從宋代至明代,印刷品上的文字,楷書的味道逐漸失去,同時字體愈來愈方正。在中國,這樣的字體奠基於宋代,故稱為宋體;而在日本,由於此種字體定型於明朝,稱為明朝體(Minchotai)。在台灣,由於同時受到中國與日本照排的影響,一般民間多稱之明體,而傳統鉛字與教育部官方則用宋體稱呼。
宋體字不止筆畫方正,還有明顯的筆畫特徵。直筆多為粗畫,而橫筆多為細畫;這可能是反映了漢字平均橫筆較直筆多的特性,容易雕刻,也容易閱讀,甚至反覆印刷造成雕版磨損後,失去橫筆的漢字外廓,仍可輕易辨認字形(high legibility)。一樣的文字大小,宋體顯得更為明顯、易讀(high readbility),雖歷代文人詬其為「匠體字」,仍不動搖其日漸風行的地位。
到了清末民初,活版印刷術到西方繞了一大圈,以鉛字活版精密工業技術的姿態傳回中國。使用鉛字版編排的中文報章雜誌印刷物,一口氣將內文宋體級數縮小到僅僅 10.5pt(五號,約 0.37 公分)的大小,卻不失去其優越易讀性。於是在版面編排的世界中,內文必須用宋體、楷書只能用在標題的大原則被奉為圭臬,宛如聖旨,不得挑戰。此一信仰,也隨著數位化時代的來到,被直接帶進數位世界。
點陣字:數位時代的字體
而印刷宋體(明體)的誕生,也與載體脫不了關係。很快地,進入了數位時代(喂!這也太快了!)。數位化應該是現代最大的工業革命,從石雕、書寫、油墨印刷的漢字,也變成了全新的構成方式──「點」。而在數位時代最常見的載體,也變成光學性的「螢幕」。
初期,數位顯示的文字必須以點所構成,稱之為點陣字。
隨著電腦運算能力增強,點陣字逐漸被向量字型所取代。向量字型是使用數學的原理,運用座標點與貝氏三次曲線公式描述文字的輪廓,可以自由放大縮小而不會出現點陣字般的文字鋸齒。然而,再怎麼縮放自如,還是無法擺脫載體的限制。
一般電腦螢幕上顯示視窗資訊的文字,大約就是在 13×13 到 18×18 點之間,向量字型要在這些尺寸下得到良好的顯示結果,需要面對非常大的挑戰。有一些是技術上的解法,例如乾脆在小級數改用點陣字顯示,或是夾帶大量 hinting hinting 是透過程式,自動化小字時的字體渲染技術。詳見 Google Fonts。 資訊;一則是這篇文章主要想討論的,從字體面來著手。
古典中文數位字體:明體
打從卡版中文系統時代,直到磁碟中文系統的問世,系統字型一直都是明體(即宋體,台灣在數位環境下,一般稱明體者較多)的天下。如倚天飛碟二號的 16×15 系統點陣字,以及霹靂系列的 24×24 點陣字,都是使用明體。由於民眾日常習於閱讀明體,此種明體信仰幾乎是不經任何反思地被當成定理。
直到 1990 年代微軟推出第一個中文版本的 Windows 3.1 時,使用的也是細明體。然而,細明體的母體華康細明體(又受到寫研本蘭明朝體的影響)原先其實是為了印刷而設計的,並沒有針對螢幕的載體特性而開發。直接以向量渲染出來的小點數細明體其實非常不適合螢幕顯示,為了在螢幕上顯示不至於模糊,只好也搬出很傳統的解法──在細明體小字的級數另外塞進點陣字。
展看周邊環境,例如同樣使用中文的中國大陸。雖然我無法查證 Windows 進入中國之前風行的中文系統為何,至少可以查證的是 Windows 簡體中文版系統字用的也是宋體(中易宋體),而另外附的黑體(中易黑體)由於過粗,只適合標題用,也無法用於內文呈現。
日本數位字體的啟發
然而若往東邊看去,日本數位字型卻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在 1978 年上市,被譽為第一部具有智慧輸入法的文字處理機「JW-10」所內建的字型,令我非常驚豔。它帶有明體橫細豎粗的特徵,卻拿掉了所有明體原有的山形 明體橫畫收筆處隆起如山的造形。詳見《jf 字體口袋書》。,甚至還加入一點圓滑,在70年代時期,帶給人時尚、現代的印象。
而 PC9801 時代,日本所使用的 DOS 系統文字,雖然就小級數的點陣字來說,很難斷定它屬於明體還是黑體。但至少可以看出,它的漢字也同樣拿掉了明體的山形。就我個人武斷的感覺上,它接近明體的骨骼,但具有黑體的筆劃;就平假名仍然有強烈明體風格來看,它可能是被當作明體設計的,只是為了提高易辨性(legibility) 短時間內辨識文字的容易程度。詳見《jf 字體口袋書》。,也拿掉了所有山形,形成這界於明體與黑體的外貌。
直到日文版 Windows 3.1 推出,黑體的 MS Gothic 正式作為日文版 Windows 的 UI 字型。之後為了提高螢幕顯示效果,其後又推出了調和字寬的 MS PGothic,以及假名縮小的 MS UI Gothic。之前 justfont blog 也多次提過,自從 21 世紀起,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UD)的議題得到字型界的許多注目。
於是微軟又趁勢在 Vista 推出 UD 的黑體──Meiryo(明瞭體),明瞭體專門考慮液晶特性設計,把字腔更加放大,並且加上良好的 hinting,不需要另外設計點陣字,可以直接把向量的字型輪廓渲染(rendering)成理想的顯示效果。而日本手機的畫面,也一直使用黑體,甚至圓體為主。
實驗結果:黑體是理想的螢幕字體
現在我們一般認為黑體是比較適合液晶螢幕載體的。以下圖為例,同樣是 16×16 的空間,由於黑體拿掉了明體筆尾、轉折處的修飾山形,字腔可以放得比較大,在同樣的級數下,顯得文字看起來更大。而少掉山形,也讓文字看起來更清晰。尤其是沒有點陣字,直接以向量渲染的情況下,明體往往顯得過細,黑體的筆劃普遍顯得比較清晰。
然而,為了螢幕特製的字型也是有缺點的。雖然明瞭體在螢幕上顯示清晰易讀,但列印出來反而顯得笨拙、呆版。為了在螢幕上顯示時不至於龍飛鳳舞而設計成比較趨近直線的撇捺,列印出來時卻顯得僵硬,失去韻味。於是回到文章的老命題,字體還是與載體息息相關,好不容易設計出適合螢幕顯示的字體,拿來印刷又少了什麼,還是難以兩全。
回來看台灣的繁體中文世界,除了蘋果 Mac 從早期就開始採用儷黑作為系統字型,Windows 與手機上一直使用的是明體點陣字,直到最近幾年才有一些改觀。微軟終於在 Windows Vista 推出了微軟正黑體。
可惜的是,這套微軟正黑體仍然是以印刷為主要用途而設計的,雖然列印出來很好看,但是在螢幕最常使用的 16×16 等級數下,由於筆劃太細,在 ClearType 等平滑技術的處理下,往往得不到全黑的筆畫,而偏向深灰。而液晶光學的特性上,這種灰色的顯示情形,由於人眼對於發光的白色更為敏感,灰線的顯示效果容易會吃掉,而看起來會有閃爍的情形,閱讀起來很累。結果,微軟正黑體仍然不適合作為螢幕顯示使用。
稍微岔個題。不知道您有沒有發現,PowerPoint 使用新細明體,投影出來的結果往往細到難以閱讀,寧願使用標楷體還比較好看呢?這也是因為投影機這種載體的特性上,周圍的白光吃掉黑色細線的情況比液晶要更明顯造成的。事實上,如果把投影片做成黑底白字,新細明體也會清晰很多。
直到智慧型手機普及,無論是 Android 的 Droid,還是蘋果的黑體-繁(儷黑偷偷被換掉了⋯⋯)都採用黑體,而且都比微軟正黑體要粗。最適合液晶顯示的字體終於修成正果,黑體與液晶螢幕載體達到完美的 Marriage(神之雫狀態)⋯⋯嗎?
新的時代、新的載體、新的挑戰
自從 iPhone 採用視網膜螢幕後,手機的解析度愈來愈高。現在 iPhone 5 的解析度高達 326ppi;而 Android 也不惶多讓,HTC 即將推出的 J Butterfly 甚至將一口氣拉到 440ppi。使用這些新手機的您有沒有發現,當螢幕解析度提高以後,文字不只變得更加清晰,也變得更細了呢?
解析度增加一倍,意味著本來使用 16×16 顯示的文字,要改用 32×32 顯示才能達到同樣的大小。然而,到 32×32 的等級,其實 hinting 等技術已經沒有太大的需要。事實上,一般雷射印表機的解析度也在 300dpi 到 600dpi 之間而已,現在手機的液晶螢幕可以說是已經達到這個境界。
這是否意味於,列印時顯得笨拙的明瞭體,在高解析螢幕顯示時會不再美麗呢? 是否意味於,明體甚至於楷體,可能也有機會在液晶上得到良好易辨性了呢?
至少我可以說,因為液晶本身的光學特性,白光會吃掉過細筆畫的問題仍然存在,所以細明體之類的字體仍然會顯得過細,不能得到完全等同印刷品的效果。然而業界也已經在嘗試開發適度加粗橫畫的明體字了,相信技術上應該不再困難,只是美觀跟顯示效果上平衡的問題而已了。
今後,不採用自發光,而改用反射環境光技術的電子紙可能也將開始普及。空氣立體投射也許也會是新的載體。日新月異的新載體不斷出現,預料也將對字體的演變帶來一波又一波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