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字體設計師面對這麼龐大的中文字,會不會造錯字啊?
老實說,當然會。
雖然商業公司一套字上市之前,一定會再三確認過,不過有些罕用字還真是幾百年不會用到一次,造這些字時,百密還是可能會有一疏的。 像這個「墭」字,老實說那怎麼唸我都不知道。我只知道他的標楷體字形 字形指的是文字的形狀與外觀,並非「字型」。詳見《jf 字體口袋書》。,不知道為什麼少了一豎⋯⋯我想這應該是錯字沒錯。
除了這種明顯的錯誤以外,也有可能是本來正確寫法就眾說紛紜的。像下面這個「爨」字(怎麼又是一個怪字),根據小篆,一般認為正字寫法是右邊標楷體的字樣,上面中間是個ㄒ的形狀。然而因為這個偏旁沒在其他字出現過,自古就常被誤寫成的樣字,於是很多字型(包括舊版的細明體)也都這樣造了。(註:查了一下康熙字典,其實又是不同的寫法⋯⋯。)
漢字的「正確寫法」?
自己平常習慣的寫法,不一定是正確的寫法。對字型設計師來說,這是個頭痛的難題。
尤其是,當一個字有很多種寫法時,要依照哪個版本認為是「正字」呢? 這其實又很見仁見智了。
漢字異體繁多,自古有之。為了教育、日常生活需要,近代使用漢字的每個地區,當地政府都不約而同的去定義了一些標準,作為漢字正確字形的政策標準。
以台灣來說,教育部頒佈有《國字常用標準字體表》與《國字次常用標準字體表》(之後我們簡稱「教育部標準字體」)。香港也不甘示弱,根據香港的習慣,公佈了《常用字字形表》。中國是在公佈《簡化字總表》後,進一步公佈《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作為字形的規範標準。日本則是公佈了《當用漢字字體表》作為常用漢字的印刷體 針對排版與印刷需求,重視易辨性與易讀性的字體。詳見《jf 字體口袋書》。依據。
這些表的性質又分別有所不同,台灣的教育部標準字體規定非常嚴格,但沒有強制推行,所以業界支援的情況也不太一定。香港因為用了台灣的 Big5 標準,雖然有自己的標準,但使用者能接觸的產品有時則是被台灣產品牽著走。中國則是非常嚴格,甚至納入 GB18030 強制標準,凡是宋、楷、黑、仿宋這些基本字體,筆畫跟標準有絲毫不符的,一律不准上市(所以這些字體,即便是不同公司的,總是長得一個樣,很難區分)。日本法律則並沒有明訂這是強制標準,但可能是日本的國民性吧,業者自然而然很積極去遵守它。
有圖有真相
看這些標準的名稱,不如直接看圖吧!
除了各地區的官方標準以外,我一併把台灣以前常見的印刷體樣本,以及《康熙字典》所刊登的樣式也呈現出來。(※這裡所列的中國標準字樣,是中國對於繁體字的規定字樣。「過」、「請」、「時」等字在中國平常是寫簡化字。)
最前面的「過」字,可以看到「辶」字旁的部份,過去的宋體樣式是兩個點的。但現在各地官方標準都傾向比較楷書的習慣只留下一個點,尤其是台灣、香港的標準還把宋體比照楷書設計成神秘的彎筆。另外可以注意到中國標準,右上角的寫法不太一樣。
「芬」字請注意草字頭以及中間八的捺筆起筆部份。「有」字請注意下面的「月」,台灣標準統一所有的「月」第一筆做撇;然而傳統的月其實是做豎的。有趣的是,《康熙字典》的月,兩橫不接觸右方,然而所有其他印刷體都沒這麼做。
「示」的部份請注意下面豎筆是否鉤起,這點除了台灣,其他地方都鉤起來了。
也有人認為各地訂的標準實在都莫名其妙,奉《康熙字典》的字樣才是重視傳統標準。但是,《康熙字典》其實有些字也是很特殊的,例如「敬」字的左上角,雖然書寫上通常是寫成草字頭,但由於造字原理上這裡與草無關,所以《康熙字典》做為字書,有刻意把造形與草字頭區分開來。台灣、香港都依循了《康熙字典》的樣式,而日本、中國的標準則傾向比照手寫習慣。有趣的是,除了字書以外,一般的鉛字印刷體,以前也是不太區分這個的。
尤其好玩的這個「在」字,看到《康熙字典》的寫法,你會不會很驚訝呢! 其實在字本來是個手字旁加上土! 但是,如果印刷體依照《康熙字典》造成「扗」,又有多少人看得懂呢?
到底哪個寫法是對的,哪個是錯的呢? 該以哪個為準呢?
或是這樣問吧,要是你,你會怎麼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