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電腦世界裏,用戶習慣稱作「明體」的字型,在大陸、臺灣的官方部門,都稱作「宋體」。「明體」和「宋體」,在日常用語中,都指那種「橫細豎粗撇如刀,點如瓜子捺如掃」,橫筆末端還帶有「小三角」裝飾,最適合用來印刷的字體。那麼爲何會有兩朝之名?
在中文世界裏翻査,通常能査得的答案是:「宋體本來是模仿宋朝的活字彫刻字體,故稱宋體。這字體在明朝時傳入日本,所以在日本叫『明朝體』。中文界的電腦字體,先由日本興起、傳入,故初時也跟着日本叫『明體』。後來才叫回正確的『宋體』。」如是者,彷彿「明體」之稱,先是日本人弄錯,接着其他人盲從日本人而成。
但事實眞的這樣嗎?且看圖一,這些都是宋刻本的書影。爲何上面的字,都較像手寫楷書,不似現代的宋體或明體?
事實上,宋代文人對印刷書刊的字體,乃以模仿毛筆楷字的名家書風爲尚。當時印刷業以浙江、四川、福建三大產地爲首。其中浙江的字,多有歐體之風;福建的字,仿照柳體的骨;四川的字,則效法顏體的豐潤。
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硏究所的硏究生陳麗桂、助理敎授諸葛正,曾爲此考據過[註] 陳麗桂、諸葛正:〈印刷書體與複製行爲的相互影響關係變遷〉。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硏究所,2005年。,他們發現,明人張應文所他所寫的《清密藏》裏,是這樣形容宋代彫版印刷的字體:「大都書寫肥瘦有則,佳者絕有歐、柳筆法。」謝肇潮的《五雜俎》,則謂:「凡宋刻有肥瘦兩種,肥者學顏,瘦者學歐。」明高濂也在其著作《遵生八箋》中,說:「宋人之書,紙堅刻軟,字畫如寫。」可見宋朝時的刻字風格,根本不像當今的所謂「宋體」,卻以眞楷爲師,以肖楷爲尚。因此兩位學者指出,所謂「宋體」與宋版書的宋字(宋朝出現的字體)毫無相同之處。
既然「宋體」非宋,那麼,「明體」似明乎?再看圖二,這些是明刻本書影。我們終於看到方正的筆畫,終於看到橫筆末端那「小三角」裝飾,終於看到今天明體的芻形。
當今中國果然流行造假,唯一不假的是那假話。所謂「明體本來是宋體」的說法,原來都是假話。
再次引用陳麗桂、諸葛正的硏究。其論文指出,錢大鏞的《明文在》凡例中有言:「古書俱系能書之士,各隨其字體書之,無所謂宋字也,明季始有書工,專寫膚廓字樣謂之宋體」。兩位學者並註明,「書工」乃指刻寫印刷書體工匠,「膚廓字樣」即橫細直粗的字體。並據此指出:「宋體字雖有宋的名號,但其實是至明代時才出現的印刷字體。」此外,兩位專家再援引多位古人的言論,包括清人蒲松齡說:「隆、萬時有書工專寫膚郭字樣,謂之宋體。刊本有宋體字,蓋盼於此」。錢泳則云:「有明中葉寫書匠改爲方筆,非顏非歐,已不成字」。「隆、萬」之時,指的是明朝隆慶新政、萬曆中興之時。論證至此,這種字體成形於明代,可謂鐵論。
請看看圖三。同一本《禮記正義》,宋版至清版的字體有甚麼不同,一目了然。
值得一談的是,錢泳批評明體「已不成字」,歷來不少文人也貶稱它爲「匠體字」,指它沒有書法的雅緻風味。這種言論的立足點,在於對書法楷字的喜愛。他們追求的,是眞正的宋體字——模仿楷書書寫風格的字體。
既然這字體明朝才出現,爲何會稱作「宋體」?原來,明朝出版界多翻刻宋本,但爲求便捷,這些仿宋刊本經常只刻出「膚廓字樣」,而非原來楷味濃厚的字。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敕廷臣補刊經庵《文獻通考》的序文中,規定:「此後刻書,凡方體稱宋體字,楷書均稱軟字」。「宋體」之名,乃清朝康熙皇帝指定。這命名是有問題的,除了「宋體」非宋,歷代隋、唐、宋、元的刊本字樣也各有特色,卻一概劃作一類。然而皇帝之令,不能不從,中國文人自此習稱明代刊本字作「宋體」。日本文人不吃這套,反而能如實地稱明代字體作「明朝體」。
至於後世仿照眞正宋朝字體——陳起的陳宅書籍舖的字體,而製成的字型,因「宋體」之名已鵲巢鳩佔,爲免誤會,中文世界裏只好稱作「仿宋體」。倒是日本人,能光明正大地叫它作「宋朝體」,不會有混亂。
在封建社會裏,皇命難違,皇帝錯,擧國人都必須跟着錯。這是反智的世界。今天帝制已倒,大家卻不但不面對眞相,繼續沿用錯誤的稱呼,還要杜撰謊言,把「明體」這正確的叫法說成是以訛傳訛的。今天的反智,比帝制時的人更甚!
這種「橫細豎粗撇如刀,點如瓜子捺如掃」,橫筆末端還帶有「小三角」裝飾的字體,有人習慣了叫「宋體」,不是不可以。但請不要說謊話,謊稱它來自宋朝的刊刻字體。至於我,會叫它作「明體」。
延伸閱讀
- 今田欣一 著,Eric Liu、Metaphox合譯:〈活字字體的基礎講座:宋朝體與明朝體的流變——漢字字體歷史〉。
- 金岷彬:〈從工程技術硏究漢字和漢字文化:明朝出現的印刷字體稱作「宋體字」探因——漢字演變史討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