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文的字體設計業界到了本世紀初,進入了一種令人難耐的停滯狀態。整個產業玩不出新花樣,又因盜版猖獗,讓商業字體設計公司不敢貿然開發新字體。
但最近一兩年,有趣的變化發生了。或許是因為一些業餘人士,有天翻開家中珍藏的古籍善本,忽然發現這些字與當今看到的都大不相同。它們古拙、斑駁,卻富有人情味,非常有趣。
可能吧,他們就想了,或許可以把這些字體數位化,讓這些被人遺忘的字體又活起來。而他們原本只是「做來玩」的字體無意間為中文字型業界投下震撼彈。
大家應該都知道康熙字典體。而這套字體目前在台灣的書店中,幾乎隨處可見。本來用於表現斑駁歲月質感的古代字體,被無限上綱的使用在各類書籍封面、看板,甚至餐廳的菜單上。就連財經書籍也要來用一下康熙字典體。而這個字體也因此成為了人類歷史上(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第一套被抵制的中文電腦字型。
但撇開濫用的問題不談,中文字體設計界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這麼熱鬧過了,或許這是一件好事,我們期待它能引來更多的「玉」。不只是康熙字典體而已,原作者厲向晨先生其實也在制作「聚珍仿宋」、「茶鹽宋朝體」等令人期待的新字體。而這些字體都來自於古籍。
這樣的字體製作方式,我們稱為「復刻」。其實西方在復刻字體已經有一段歷史了。舉凡大家常用的 Times New Roman、Garamond,或是好萊塢瘋狂濫用的 Trajan,都是廣義的復刻字體:取類比(analog)稿件上用油墨(或是用刀刻)的字體為樣本,經過設計師的巧手慧眼,重新詮釋、設計過的數位化字型;或者,是像康熙字典體那樣用自動描圖(auto trace)的方式從原典上取來的字體,也是一種復刻。
應永會是浙江民間書刻體、博州小楷等字體的作者。他使用的方式,是屬於前者:參考原典中字體的線條、骨骼、重心佈局等風格特色,自己重新整理,再設計過一整套新數位字體。與自動描圖的結果不同,這類作品的線條是平整的、細節是經過修飾的。
但他並非以此為業。應永會的本業是平面設計師,如果不是因為中文市場上真的沒有太多好字體,他也不會選擇要自己創一套字。就他自己在訪談中的說法是,做字是他自己的遊戲,每天做一點,總有一天會做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字體。
在應永會開始研究中文字體設計的 2003 年,得知了日本欣喜堂的古籍復刻計劃,把他對古籍的熱愛完全喚醒了。所以他選擇了最喜歡的兩種古籍字體:浙江民間雕版書上常見的宋體與博州小楷,以它們為母板,開始著手造字,憑藉個人的一點力量給匱乏的中文字型增加一些有傳統感覺的字體。
但他的做法又更苦行僧了一些。欣喜堂的做法,其實與商業字型公司相同,都事先規範一套筆畫,再用以拼接。應永會原本也是這樣做,但後來放棄了。原因是他發現自己最想要的,還是古籍所具有的人情味:必須要一個一個做,才能有生命力。
在鳳凰衛視的專訪中他提到:
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是快節奏社會,一切東西都要求快、準確、有效率,現代字體產業也是這樣。造字大多都是流水線的筆劃拼接法,一個「草」字頭,所有的「草」字頭都是一樣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待久了我會經常反思,覺得沒有必要把字做得這樣完美、準確,但是缺少人情味。
在茶經活字版介紹中,justfont blog 也為大家介紹到日星鑄字行在復刻既有鉛字時的堅持。老字體礙於當時技術的限制,即便是經過尺規作圖的現代明體,也還是有無意留下的手工痕跡,而日星鑄字行的張老板希望留下的也是這種珍貴的情感。浙江民間書刻體的設計也是追求這樣的精神。但博州小楷書體在復刻上又更為困難了,畢竟楷書是充滿靈活變化的字體形式,不像明體是經過一定標準化的。要讓楷書好看、又有精氣神,還真的要一步一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