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字型早已大眾化。不必特別購買,每台電腦都有好多字型,足夠提供一般用途使用,例如製作簡單的個人履歷、投影片或報告等。但是,字型背後的知識卻沒有如此普及。大眾字型學系列文章,就是要為每個用字的人介紹使用字型的基本知識。
在〈大眾字型學|理想的排版強調法:粗體、斜體、顏色〉中,我們介紹了為什麼粗體、斜體不是特效,而是另一種字體;也略大略整理了目前常見的中文排版強調法。
在這篇我們要談比較進階的排版法,仍然就西方字型學討論。另外兩種強調法: all caps(全大寫)與 small caps(小型大寫)到底要如何使用呢?
另外,基礎篇裡介紹斜體(italic),最初是指 15 世紀發源於義大利,源自手寫,形狀歪斜的字體。但是您或許也有聽過 oblique 這種說法,形狀上也都是歪斜的字母。他們是一樣的嗎?如果相同,為什麼同一件事情會有不一樣的說法?
先畫重點
- 歷史上,大小寫混用是悠久的傳統。
- 使用大寫時,要取 5%—12% 的字元間距。
- 小型大寫(small caps)是特殊設計,勿以一般字體混充。
- Oblique 斜體指的是一種機械式傾斜的字體,特別指無襯線字體(sans-serif)的機械變形。
- 襯線體(Serif)不應出現 oblique,請使用 italic。
- 無襯線字體(sans-serif)的內文強調用粗體為佳,若用 oblique 則容易效果不彰。
all caps 與 small caps 是什麼
在西方字體設計幾條重要的線中,有一條叫做大寫字高(Cap Height),界定大寫字母的高度。若使用一般的字體,但卻只用全部大寫來強調,這種強調方式稱為 all caps,顧名思義就是全部使用大寫強調;small caps 特別指一種只有大寫而沒有小寫的字體。
一點歷史:大寫、小寫並不是一起發生的
西文字母一開始在羅馬帝國時代是只有大寫的,紀念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Trajan)的「圖拉真柱(Trajan column)」基座上莊嚴的字體是一種代表。最初的拉丁文字就是這種樣貌。這也是為什麼正文、沒有特殊變化的那種字體叫做「羅馬體(roman)」。近年好萊塢電影海報非常愛用的 Trajan 字體就是這種從羅馬石柱基座上的字體復刻的。
而小寫字母是中世紀發展出來的。在中世紀早期,拉丁字母漸漸在日常手寫中轉變為另幾種比較簡便的寫法,寫得比較快,形狀差異大,也比較能辨認。
後來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在他的神聖羅馬帝國裡推行了這種簡便寫法的標準化,也就是卡洛琳小寫體(Carolingian),被廣泛應用在歐洲各地,出現在各類手卷、經書上。這就是我們熟知的小寫字體源頭。從中世紀中期開始,大小寫字母就一起被廣泛的混用了。
全大寫(all caps)與小型大寫(small caps)的使用細節
所以比起底線,在一群小寫文字中使用全部大寫,是出於西文書寫與排版的傳統。而且形狀上的差異更能發揮區別、強調的效果。不過在使用上還是有學問的:
字元間距(letter spacing)很重要
大寫字母在形狀上都偏向長方形,形狀容易混淆,不易區分。如果使用全大寫字母排在一起,字母之間沒有取適當距離,那就更難區分了,視覺上也很擁擠。所以這個時候,字元間距(letter spacing)很重要。在〈大眾字型學|怎麼製作美觀的文件版面〉裡,我們談到許多值得參考的設定數值:若在內文遇到大寫縮寫,則通常取字號大小的 5%–10%,甚至到 12% 作為字元間距較適當。小寫字母則請避免使用字元間距,因為會造成閱讀困難。
避免用假的小型大寫
與斜體、粗體相同,小型大寫(small caps)是一種經過特殊設計的字體。真正的小型大寫會特別平均每個字母的粗細,不會大號看起來濃,小號看起來淡;另外字母的身材比例也感覺起來較為合理。因為 small caps 的設計用意是要讓大寫字母融入以小寫為主的閱讀習慣。它的長相如同前述,雖然全部都是以大寫形式呈現的,但還是會區分「比較高的大寫」與「比較低的大寫」。
然而,這可不是用一般字體就可以搞定的。如果只是用一般的字體,然後用繪圖軟體把頭一個字放大 20%,看上去就容易深淺不一,粗細錯落,視覺上並不均衡,也容易造成文章中刺眼的亮點。
小結:不要過度強調
還是要回到那句老話,「如果什麼都強調了,就代表什麼都沒有強調。」,例如下面這樣:
在很多英文法律文件與正式的公告中,時常會以全部大寫來表達一個段落的正式,這似乎在法律界是業界行規——因爲全部大寫的段落不僅是強調,而且也有一種很正式權威的感覺。不過就像 Butterick’s practical typography 提出的,美國法院並沒有規定標準強調法。而且官方判斷一段文字重要與否,所要參考的絕對比強調格式更多——所以,使用貼近閱讀習慣的強調法,不是更好嗎?
兩種斜體:來談談 Oblique
另外,上次我們談到斜體(italic)是一種原自手寫的字體,故帶有手寫的歪斜。但並不是所有的歪斜字體都是 italic。他們有可能是 oblique。
Oblique 斜體跟 Italic 有什麼不一樣
原則上,oblique 斜體可以被理解成傾斜版本的無襯線字體(sans-serif)。維基百科上 oblique type 的說明中提到,這種字體在大師 Adrian Frutiger 耗費八年製作的 Univers 家族中首次出現。可是這跟 italic 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大曲都市先生的文章指出, oblique 斜體就是一種使用機械方式讓字母歪斜的字體。也就是說,製作這種字體,是以某一點為基準,讓整組字母傾斜一個角度(例如向右傾斜 10 度),沒有特意納入手寫時的自然傾斜設計。
這與前一篇我們提到的「假斜體」是不一樣的:歐文襯線字體(serif)若被這樣機械式的傾斜,才是假斜體。這種機械式傾斜的無襯線字體(sans-serif)叫做 oblique,中文未有翻譯,可暫時稱為 oblique 斜體。
但是為什麼還是可以在某些無襯線字體發現 italic 版本呢?理論上,無襯線字體的 italic 是經過重新設計的字體,線條更接近自然手寫的樣貌,而不是機械式的變形。這在許多晚近新字體比較常見,例如 Helvetica Neue、 Avenir Next 等等。
oblique 斜體怎麼應用
Butterick’s practical typography 提出,若在無襯線字體的內文強調,oblique 斜體並不適用[註] 或許為了說明方便,Butterick 原文沒有區分 italics 與 oblique 的差別。,因為它的字寬與傾斜角度與正文差異不大,無法發揮強調的功用。這點我們認為可以給大家參考。比較理想的方式還是使用粗體強調,oblique 斜體還是比較適合單獨用在標題、副標題、海報大字等用途[註] 有些經過特殊設計的 italic 無襯線字體,例如殿堂級的 scala sans,則表現了非常優異的區別,使用在內文既典雅又發揮極好的區別功能。。
最後,在大曲都市先生的文章中還提到了 cursive 這種字體形式,也建議您可以參考。大曲都市先生以非常有趣的方式說明了 italic、oblique 與 italic 有什麼不一樣,一看即知。
參考資料
- bold or italic–butterick’s practical typography
- small caps–butterick’s practical typography
- all caps–butterick’s practical typography
- letterspacing—butterick’s practical typography
- Italic subtleties–大曲都市先生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