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楷體應該是全台灣最多人認識的字型,同時也是最多人討厭的字型。到底標楷體為什麼會惹怒這麼多人,又是怎麼來的呢?
像書法,但又不是書法
最討厭標楷體的,常常是書法家。其實,所有楷體 標楷體容易被當作楷體的同義詞,但楷體指的是由隸書體演變發展而來,結構方正的一種書體。詳見 jf 字體口袋書。都差不多一樣令他們討厭。因為這些字體少了書法獨特的氣韻,只不過就是個徒具楷書外形的殭屍而已,有種悠久偉大的中華文明傾頹的暗喻;更慘的是還被很多人以為是「題字」的替代品──完全沒有書法氣的楷體怎麼能撐住場面呢?你見過用電腦楷體表現的宮廟牌坊嗎?那看來超漏氣的。
為什麼會說宮廟門柱以標楷體(或絕大多數的楷體字型)呈現會很悲劇呢?書法變化多,標楷體沒有變化。書法個性很突出:重心高 人眼觀察與閱讀文字時所感受到的重心位置,而非幾何重心。詳見 jf 字體口袋書。、中宮緊湊 漢字書法假想九宮格正中間的格子。筆畫分佈與中宮關係較集中的稱作「中宮緊湊」。詳見 jf 字體口袋書。、有起筆收筆、有行氣,但是標楷體完全缺乏這些有個性的細節。這麼一來,宮廟門柱沒有靈性了,又要怎麼讓人信仰呢?
標楷體的祖先:20 世紀初期的商用字型
在肉搜標楷體設計師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先暸解一下標楷體誕生的時代背景。
教育部在 1991 年委託華康字型公司(今:威鋒數位)製作「標楷體」,並於 1994 年 7 月完工。但在那之前,「標楷體」樣的楷書字體,就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
就技術面來說,它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期風行上海的「標準楷書」。那時的上海已經是國際級的都會城市,商業興盛,帶動出版業蓬勃發展。1880 年代,在英美國際租界的部分區域中,逐漸聚集許多零售書店、行業協會、印刷批發商、文具商、書法家、畫家等,鼎盛時期有高達 300 個大小不等的出版公司、書店。這樣的文化氛圍,也帶動了字體設計的需求。
單從目前的記載來看,當時的業界至少就有九種不同的楷書字體。最早是 1909 年,商務印書館創設二號「楷書體」(鈕君毅書,徐錫祥刻),有名的例子又如 1933 年的「漢文正楷」(高雲騰書,朱云壽、陸品生等刻)以及三零年代較晚期的「華文正楷」(世界書局陳履坦書,周煥斌刻)。整個時代對於楷書的需求是相當大的,而且使用在各種用途上,從教科書、生活應用、品牌包裝都有。這些活字不僅在中國流通,也外銷到日本,更是今日「標楷體」的前身。
其中,商務印書館極力發展教科書事業,成為印刷界的巨頭。商務印書館開發的楷書體,也就成為了實際上的教科書體。而這樣的歷史背景,或許讓這套楷書體成為 1970 年代教育部制定標準字體時的最佳想像來源。畢竟比起其他早期業者所推出的產品,商務印書館的楷書體更為平實、規範化;而且他們於 1947 年渡臺後,以再版遷臺前的出版品與教科書為主營事業,對於戰後臺灣教育界持續有影響力。相較於標楷體的祖先們,它沒什麼特色。並不是標楷體的設計師很爛。歸咎原因,其實是因為標楷體是國民教育制度的產物。
從商用字體,轉變為 20 世紀末的教科書字體
時間來到 1980 年代,PostScript 技術剛剛誕生,Mac 電腦與週邊配備開始讓一般用戶也可以在家製作專業稿件。不只是一般人受益,連字型設計都不用再以實體方式製作字型(刻字、製模),而是採用向量繪圖技術製作。
隨著個人電腦又進一步普及,台灣的教育部也看到了製作一套標準電腦字型的需求。1986 年,先請國立師範大學的教授成立專案小組,完成了標準字體的制定,再委託專人以毛筆楷體書寫。華康字型公司成立一年後,於 1988 年推出「中楷體」。再兩年後,教育部公開招標「標楷體」案,由華康得標。
這個時期,字型設計師柯熾堅從香港來到台灣,帶著自己開發的「儷」系列字型,加入華康公司。其中「儷楷書」連同華康公司本有的「中楷體」,就成為了「標楷體」最好的參考依據。
據柯熾堅表示,正好就是在 1980 年代後期,中國的國家字廠開放了當初上海的一批鉛字樣稿,讓新興的數位字型公司參考。包含柯熾堅的團隊,各家公司用自己的技術重建了這個時代的楷體,成為數位字型。這或許是為何現今的數位楷體看起來都這麼雷同的緣故。因為,它們的參考來源都是一樣的。
只是,台灣的標楷體情況更複雜。因為它是牽涉到字型界、書法界、文字學界、教育界、政治界等多方利益團體的大規模案件,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見。
據說,在製作過程中,困難重重,因為一筆一畫都要經過文字學者的審定。這種講究教學專用、一筆一畫清晰明確的指導原則,就難免讓標楷體喪失更多書法氣息。但平心而論,以 90 年代的字型製作技術而言,標楷體結構穩定、濃淡勻稱,已經堪稱是當時所有「標準楷體樣」的字型中,品質很好的產品了。
從教科書字體,又轉變為中華民國美學的代表
如今,想到中華民國美學,就會覺得少不了標楷體這一味。這或許是普遍缺乏設計通識教育的結果所造成,而不見得是字型產品本身的錯誤。
楷體字型是為了在內文使用而設計的字體,其實是工具性很突出的字體。相較於書法的楷書,顯得四平八穩很多,少了些書法原本應該具備的美感,卻也比較適合閱讀。在書籍中,楷體常用在引用、台詞等用途,能夠傳達比常用於內文的明體稍軟的印象。這種字體比較均質、大小一致,雖然少了書法家的個性,但讓人在閱讀不會去在意字體的樣貌,更專注在內文資訊上。
而且,書法的細節必須在一定大小,才能讓人感到明顯差異。僅有 9~12 pt 的內文大小,楷體看來也不一定特別沒有「靈氣」。只是,錯誤的使用方式,讓標楷體無法發揮原本的用途,而放大了原設計所無可避免的缺陷。
美感教科書計畫
經過了數十年的爭辯,在整體社會對「設計」、「美感」越來越重視的今天,標楷體的存在越來越尷尬。在美感細胞等團體的努力之下,教育部在 2018 年放寬了字體選用的規定。「教科書」字體,又浮上檯面成為議題。
在已經不使用毛筆作為書寫工具的今天,教科書是否仍需要像標楷體一樣,具有毛筆工具的痕跡呢?還是要更偏向硬筆書寫的樣式,讓小朋友可以更貼近他們生活經驗地學習寫字、認字呢?
這就有待社會各界凝聚更多共識與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