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北捷運中山站往南京東路方向直走,差不多到了中山北路交叉口附近,就會開始覺得好像跨到了什麼不同的廣播調頻區,身邊開始出現一群說著日語的人士晃著晃著、或西裝筆挺的人士說著日語講手機快步經過。日本的名店也通常會選這一區當作前進台灣市場的灘頭堡。
總而言之,有時候這裡感覺不太像台北。「條通」,尤其給人這種印象。要將這種印象表達以視覺表達,那就去看他們的招牌。許多條通商家的招牌很低調。通常是純黑或純白背景,店名以外文寫成,可能是英文、法文、義大利文或日文。招牌字體相較不容易在台北其他街區看到。有些會專門從國外字體廠商的型錄中挑選,還有些則是請設計師專門客製的標準字。
不過,如果在條通裡往東走,拐彎進入南京東路 132 巷,俗稱「中條」,又轉瞬間回到正常的台北了。這個以小吃攤、餐廳為主的街道,招牌背景色相當鮮豔、形式雜亂。燈箱也比路燈亮好多倍。店名字體都較常見,許多是讓人想到台灣的字體——劉體「楷書」、「分書」、「行書」(有的時候還有勘亭流)。
為什麼拐個彎就會彷彿進入不同國家的城市呢?哪些因素形塑了這樣的街景呢?我們先來觀察條通招牌的特色。
條通招牌:全台北市歐文草書體最多的街區
條通裡,許多外文看板上的文字是以草書字體(script)寫成的,有許多甚至是銅板草書體(Copperplate Script),除此之外無其他裝飾,字體是唯一的主角。
銅板草書字體象徵高貴、優雅的傳統由來已久。它是發源於 18、19 世紀英國上流階級社交圈私下書信往來常見的一種手寫風格,後來在歐美各地蔚為風潮。之所以名字有「銅板」(copperplate),是因為當時私人印賀卡、派對邀請函是以銅板印刷而成,這上面彎曲華麗的字體後來也稱為銅板草書體。
這種字體容易令人聯想到高價位的珠寶、首飾,讓很多人覺得似曾相識。因為它美、也很常見,是一種高雅又氣派的字體,也讓現代人感到特別古典。歐美常將它用在正式社交場合上。美國白宮甚至還有專職書法家為邀請函、國宴菜單寫字,這些書法家寫的也通常是銅板草書體。大致特色是連貫的筆勢、華麗的花式曲飾線,以及誇張的右傾角度。
在條通,以酒吧為主的使用情境則或許是想讓顧客聯想到高價位的酒標,以及王公貴族的華麗宴會,並鍍上一層歐美舶來品的質感。可以達成類似效果的則是使用義大利體(italic)。源於 15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詩人的手寫字跡,義大利體廣義而言可以被理解為一般常說的「斜體」,與銅板草書體一樣可以帶來手寫字的親密感。雖然少了華麗輝煌的裝飾,卻多了一些樸素的人文氣質。
但是,有些店家招牌並沒有讓手寫草書呈現它們應有的樣貌。常見的錯誤有兩類:
- 字母間距取得太開,沒有展現出連筆的走勢
- 只使用大寫字母為店名,導致辨識度降低
條通招牌的另一風貌:日本感
在這個日本商務、觀光客密集的地帶,業主把店面經營得有日本感,那也是很合理的。如果條通商家想要把自己的招牌經營得很有日本的感覺,那業主或設計師可能會想要講究一點,用很有日本感的毛筆字,或稱「日式書道」,另外創作一個店名字體,或至少使用日式書道感的字型(例如白舟書體系列)打一個標準字出來。一般對形象設計相較沒那麼重視的店家,可能就會直接使用台灣最常見的「劉元祥書法體」。
這也可以映照到台日兩地差異上。日本一些大城市雖然有廣告看板規範,顏色、硬體形式不至於雜亂,街區看起來比較整齊,但大多數店家,尤其是開餐廳、賣土產的,對招牌字體比較講究變化。台灣就很容易出現在同個街區,雖然顏色、硬體形式雜亂,但是字體倒是不出那幾樣。
上圖:台灣最常見的劉元祥書法體。劉元祥是國共內戰後隨國民黨來台灣的書法家。民國 71 年出版《商用字彙》系列字帖,甚為風行,很多廣告包商都會臨摹;向量字型時代後,金梅、文鼎、中國龍等字型公司都有製作過基於《商用字彙》的書法字體,被廣泛應用於台灣的街道上,堪稱是台灣味的代表。
上圖:以日式書道風格表現的條通店家字體。與中國書法講究「法度」不同,日式書道一般來說著重表現文字形而上的哲學意涵。或許以中文書法的角度觀察少了一點書寫技術上的講究,卻富有表現性,也相當受到大眾歡迎。
環境區位決定招牌的樣貌
但是,為什麼在同一區域的招牌,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條通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當地酒吧「Bar 9」的老闆席耶娜表示,客群不同是一大原因。「中條」服務的多是本地客人,消費也不算很高檔。可能是住附近的人來吃,或小姐上班前充個飢。有些較熱門的餐廳也是台灣客人為主。而在條通消費的日本人要嘛是直接去酒吧消費,要吃東西的話也是直接去條通的居酒屋。
說到日本客人的喜好,席耶娜有頗能呼應實地街景的論述:「日本客人比較喜歡低調的、隱密的感覺、不容易被人發現的感覺⋯⋯很多條通的媽媽桑對這也是很講究的;有些甚至還要取什麼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店名⋯⋯看起來,你知道,就是看起來比較假掰嘛(大笑),這種高級感也會反映到他們的消費上。」
而條通招牌看起來比其他地方低調的原因還有一個:光害。林森北路的巷弄其實是住商混合的。如果招牌發光太刺眼,更容易激起店家與在地居民之間的緊張。這也是為什麼條通招牌都以暗調色系為背景、只有字發光的原因。
激烈競爭下的生存之道
最土豪的競爭方式是這樣:你的招牌亮,我就得比你更亮;你的字大,我就要更大,大到讓你無法忽視。聽起來,這就像台北市館前路的補習班的做法。但在條通,這可是行不通的。若想要在條通生存下去,博得日本客人的青睞,就得要有質感才行。
反省自己定位,精準抓住消費者胃口,的確就是在競爭激烈的條通裡生存的必備能力。用一個可能讓外地人感到驚訝的事實佐證就是:條通裡沒有黑道。為什麼呢?席耶娜說,因為條通店家汰換率實在太高,因此以收取保護費作為盈利模式的投資報酬率實在太低了:今天好不容易跟店家「敲定」了,它過沒幾天就倒掉搬走了。
所以條通的街道景觀說明了:招牌設計的「門面」問題,絕對不是「看得懂就好」這個一般大眾對廣告設計常有的見解能夠解釋的。店家要用什麼字體、要配什麼顏色、招牌用什麼材質,就已經在對自己的目標客群說話了。
只不過,作為在地店家與商圈協會理事長,她對條通的未來不無擔憂。因為來消費的日本客人已較偏中老年。等他們漸漸退休,後輩不來,又無在地客人接替,條通可能會無以為繼。因此「形象改造」便成為她心中的要務。希望藉由嶄新的整體規劃改變這個區域的既定印象,進而吸引本地的年輕族群來消費。
「印象真的很難扭轉啦。」席耶納有點無奈地說道。「因為人家想到這一區就會想到比較腥羶色的啊。」這也是為什麼她會如此希望能讓外人多瞭解一點條通特殊的歷史文化與地理區位。
就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字體的人而言,招牌上是什麼風格的字,乃至於其它設計:圖樣、識別、排版、顏色、燈光等等,都與地方的故事息息相關。下次來到條通,你是不是也可以暫且不管既定的刻板印象,戴上字體阿宅的眼鏡重新發現這個地方呢?
參考文獻引用與致謝
- 《字型之不思議》小林章著,葉忠宜譯 2014 臉譜出版 台北 p42—44;《歐文字體 A》小林章著,葉忠宜譯 2015 臉譜出版 台北 p70
- 《歐文字體 A》小林章著,葉忠宜譯 2015 臉譜出版 台北 p88
感謝條通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席耶娜受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