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8 年九月初,日本關西遭遇強烈颱風襲擊。由於正值旅遊旺季,很多台灣遊客也就滯留在那,然而駐大阪辦事處卻意外成為眾矢之的,處長甚至在輿論壓力下被逼自殺。這時,網路上卻開始流傳一張新聞截圖,內容是駐日代表謝長廷看似不當的發言。
很顯然,這張截圖是為了蓄意抹黑變造而成的。有網友發現這行字幕的寫法似乎有點問題,抽絲剝繭比較之後,發現這套字型叫做「中易宋體」。中易宋體為北京中易公司所製作,是中文電腦中相當普遍的內建字型。在 Windows Vista 之前,甚至還是 Windows 簡體中文作業系統的預設字型。憑著這項證據,有網友便大膽地推論,改圖者使用中國的作業系統,也因此是對岸派來影響台灣選舉的網軍。
在這個假新聞甚囂塵上的時節,看到這樣的定論,不免讓網友人心惶惶。廣傳並附註「中國勢力的入侵」、「嚴加提防假新聞」。但看著事件發展到這邊,我們開始覺得這樣的立論,好像哪裡怪怪的。
寫法疑雲
前情小提要
東亞國家雖然多使用漢字,但卻有所歧異。相同的漢字,在不同國家所習慣或規定的寫法可能不同。Google 與 Adobe 聯手推出「思源」系列字型,區分不同寫法版本,正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寫法問題。
推論中最主要的證據,是中易宋體的「阪」、「死」,還有「辭」三字寫法,與台灣使用的細明體有出入。
其實,中易宋體寫法造型所遵照的,是一種叫做「GB18030」,全名「國家標準GB 18030-2005《信息技術 中文編碼字符集》」的寫法規範。這個規範不只針對簡體字,同時也對傳統中文字作出規範。網友便以該字體符合中國國家標準,而推論作圖者來自中國。這個推論有更多有欠推敲的地方:
- 原圖所比較的新細明體為舊版,與現行新版「新細明體」有差異:自 2007 Windows Vista 改版後,台灣 Windows 用戶電腦內建的「細明體」變成了「新細明體」。寫法從傳統印刷體佈局,改成了台灣教育部標準。在教育部標準中,「辭」的「點」已改為與中國國家標準 GB18030 一樣都是「斜點」,而不是豎點,因此無法以「辭」字來指出兩者差異。
- 雖然「阪」、「死」二字寫法與中國國家標準規範相同,但不能以此論證該字型符合 GB18030。其實,許多中文字型設計為了寫法造型上的活潑、多變,會同樣採取傾斜的「撇筆」,例如 1980 年代在香港設計完成的「儷宋」,也採取這樣的寫法。
判斷是否為 GB18030 字型,字型業界存在狹義的定義方法,是必須參考更多例字才能確定的:舉例來說,像以為的「以」,左邊的部件在 GB18030 中是寫成同一筆的,另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骨頭的「骨」上半部的折筆,在這個規範中是左右顛倒的。
小知識:更多 GB18030 造型舉例
或許是本著簡化字要「簡化」的意圖,中國國家標準 GB18030 規範的傳統中文裡,有許多筆畫經過減省。例如「以」左半部只有一筆,「骨」上半部也只有一筆。東亞字型業界通常會看這些字來判斷是否為中國國家標準。
推斷字體來源宜謹慎
一般用戶對於寫法標準的認識並不深。而現代電腦中已有許多內建字型,網路上也存在許多能自由下載的中文字型。使用到不是源於本地的字體是很常見的。
在台灣,很常使用日文字型做排版,這些字的造型寫法,也通常是符合日本規範的,但我們也不能推論使用日文字型的製作者,就是日本人。更何況,以 Mac OS 為例,內建字型不乏華文宋體、行楷、黑體-繁、蘭亭黑⋯⋯等由中國廠商設計的繁體字型,任何人都能自由選用。單憑字型就斷定使用者的身份,很難經得起考驗。
延伸閱讀:原來字體也能成為破案關鍵
其實在不久以前,也發生過字型成為關鍵物證的事件,地點在巴基斯坦。
原因是總理由於涉貪遭到調查,總理的女兒也拿出相關文件自清,但奇怪的是,她所提出的文件年份是 2006 年,卻使用了微軟的 Calibri 這套 2007 年才發行的字型(當然這套字型的測試版很早就釋出了,但一位政治家女兒使用測試版字型製作重要文件,根本不合常理呀),也就直接被斷定是偽證,間接讓總理黯然下台。
所以,字型可以作為破案關鍵嗎?這次的改圖事件所使用的字型,是幾乎每台中文電腦都內建的。單純以設計細節與中國規範相同,或作為簡中系統的預設字型,是沒辦法直接反推改圖者的身份的。
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把字型當作是往後相似事件裡很重要的觀察細節。因為字型是視覺構成的主角之一,但在一般教育系統中對字體的忽略,讓一般人不了解字體背後的故事(出產時間、寫法標準等等),也就很容易在字型選擇上露出馬腳。而在這次的事件中,許多人並不了解字形規範和字型使用之間的關係,因此很容易做出誤解。
中國出產的字型須依照 GB18030 規範。但筆畫部件與這個規範相似的字型,卻不代表就完全符合 GB18030。而在現今環境下,使用中國出產的字型,也不必然代表使用者來自中國。
最終我們還是必須回到根本,只有愈來愈多人開始了解字型,才能用更專業的判斷,來面對字型作為關鍵角色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