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家族(font family)是這樣的一個概念:一款字體(typeface)有它自己的風格,而在這種風格下設計一系列用途不同的字型(fonts),就是字體家族的概念。
上面展示的就是 Helvetica 家族字:一般體、斜體、粗體、粗斜體。其實在活字的年代,這些都是特別鑄造出來的字型。也就是說,Helvetica bold、Helvetica regular 是兩套不一樣的鉛活字。這種差別在數位時代的今天慢慢被遺忘了,因為只要按個鍵就可以改變字型的外在樣式,讓我們誤以為是程式修改了這些字型,而不是設計師親手調出來的。 畢竟字是要拿來用在版面上的,需要有內文、標題、副標題、註解、裝飾用字。但使用字體要考量的因素實在太多,例如風格不同會有個性犯沖、無法搭配的疑慮。在這個時候,字體家族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因為它在風格統一的前題之下,發展出各種不同筆劃粗細、角度、比例的字型,讓人可以選擇要放在版面中的何種位置,如此創造更好的版面區塊層級。
但在現在這個雲端滿天飛,人手一台連網裝置的智慧型時代,字體家族這個概念又更重要了。如何讓跨裝置之間的閱讀體驗相近,是網頁設計與字型設計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在 Retina 螢幕垂直模式中,字體會有過細的問題;在 Mac Book Pro 這類的高解析度螢幕上,字體又會顯得粗。這些跨裝置間的差異,目前已經有初步的解決方案,但或許最終仍須回歸到字體設計本身的問題:我們需要一套能適應當前螢幕環境的字體。
以中文字而言,我們會需要粗細、布局擺位、筆劃特別經過適應螢幕設計的家族字,再指定不同裝置上最適合的字體,盡量讓風格一致又可讀。
舉例來說,Univers 就是一款成員相當龐大的拉丁字家族(但未必經過螢幕顯示調整)。本次 justfont 香港特派員 Michael 在 ATypI 2012 也有見識到日本廠商開發出的多達 34 種磅數的字體,這也是目前這個時代字型業界努力的方向之一,也就是開發出更多適合不同情境使用的家族字。
邁向中文家族字
而中文呢?中文字過去並沒有所謂的家族字概念。我們常聽到的一些名字,例如「細黑」、「中黑」、「粗黑」、「特黑」等等,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度量單位,所以會產生每家字型公司製作的「細黑」不一樣細、「粗黑」等於別人的「中黑」這種現象。而且這些不同粗細的字體有時風格也不相似,在切腳、筆劃等細節也不一樣,並不能算是家族字。
不過,字體必須被使用,而缺乏完整家族,在使用上會困難重重。因此我們仍期待有更多優質的中文字型家族出現。在這方面,我們也可以老王賣個瓜,justfont 設計、販售的字型產品多有完整家族,如金萱和金萱那提的 9 種糖份,以及柯熾堅設計、包含 10 種字重的信黑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