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家族(font family)是這樣的一個概念:一款字體(typeface)有它自己的風格,而在這種風格下設計一系列用途不同的字型(fonts),就是字體家族的概念。(有關字體、字型的差別,請看必須知道的基本知識)
上面展示的就是Helvetica家族字:一般體、斜體、粗體、粗斜體。其實在活字的年代,這些都是特別鑄造出來的字型。也就是說,Helvetica bold, Helvetica regular是兩種不一樣的金屬塊活字。這種差別在數位時代的今天慢慢被遺忘了,因為只要按個鍵就可以改變字型的外在樣式,讓我們誤以為是程式修改了這些字型,而不是設計師親手調出來的。
畢竟字是要拿來用在版面上的,需要有內文、標題、副標題、註解、裝飾用字。但使用字體要考量的因素實在太多,例如風格不同會有個性犯沖、無法搭配的疑慮。在這個時候,字體家族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因為它在風格統一的前題之下,發展出各種不同筆劃粗細、角度、比例的字型,讓人可以選擇要放在版面中的何種位置,如此創造更好的版面區塊層級(hierarchy)。
但在現在這個雲端滿天飛,人手一台連網裝置的智慧型時代,字體家族這個概念又更重要了。之前justfont有提過可適化(responsive)字型排版,也對應了這個概念:如何讓跨裝置之間的閱讀體驗相近?在Retina螢幕垂直模式中,字體會有過細的問題;在Mac Book Pro這類的高解析度螢幕上,字體又會顯得粗。這些跨裝置間的差異,目前已經有初步的解決方案,但或許最終仍須回歸到字體設計本身的問題:我們需要一套能適應當前螢幕環境的字體。以中文字而言,我們會需要粗細、布局擺位、筆劃特別經過適應螢幕設計的家族字,再指定不同裝置上最適合的字體,盡量讓風格一致又可讀。
舉例來說,Univers就是一款成員相當龐大的拉丁字家族。(但未必經過螢幕顯示調整)。本次justfont香港特派員Michael在ATypI 2012也有見識到日本廠商開發出的多達34種磅數的字體,這也是目前這個時代字型業界努力的方向之一,也就是開發出更多適合不同情境使用的家族字。
邁向中文家族字
而中文呢?中文字過去並沒有所謂的家族字概念。我們常聽到的一些名字,例如「細黑」、「中黑」、「粗黑」、「特黑」等等,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度量單位,所以會產生每家字型公司製作的「細黑」不一樣細、「粗黑」等於別人的「中黑」這種現象。而且這些不同粗細的字體有時風格也不相似,在切腳、筆劃等細節也不一樣,並不能算是家族字。
在這方面,我們不用老王賣瓜,因為信黑體事實上就是目前中文字裡面唯一具有家族字設計概念的字體,在風格統一的切角與筆劃布局下,有10種不同的粗細。畢竟文字的載體會影響文字,新載體出現後,字體設計也會有相應的策略。信黑體的出現正是為了適應這個全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