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網頁,中文網路字型,是如此與我們的數位生活息息相關、卻又常常被大家所忽略的一件事。
在過去,網頁設計師要選擇字型時,受到很大的限制。不是標楷體、就是新細明體,能夠運用在網頁上面的字型,只有少數幾種選擇,久了,他們從無法用字,慢慢變得不會用字。為了解決網頁中文用字的困境,justfont 因應而生。
對 justfont,葉俊麟的理想是帶起臺灣自己設計字型的風氣,創造一個字型設計師能夠養活自己的環境。
開始時他們面對許多的門檻。最初在於技術,中文字數不若英文大、小寫僅只52個字母,要讓這麼多的字在數位線上可以即時被看到,是很大的挑戰。經過不斷的努力,克服了技術的問題後,接著必須面對的是大環境的影響。在字體從硬體轉變成軟體後,賺不到錢,是這個產業既有的現實;過去20年間,缺乏業者經營與投入,中文字型的發展呈現停滯的狀態。教育一個市場,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與心血投入,雖然曾猶豫是否能夠掌握足夠的資源,但對字型服務的信念,葉俊麟相信這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於是從社群的培養,一步一步,逐漸吸引越來越多人關注字型的議題。
正如在網路上,曾經吸引線上網友們熱烈討論的康熙字典體。從中,可一窺古籍字體復刻的機會與潛力。訪談間,我們詢問葉俊麟與 justfont 部落格主編 Winston 對古籍字體復刻的想法。
葉俊麟首先提到:
「古籍的字,拿來做數位保存,不做任何修飾,忠於原始的狀態,感覺起來有古味,是一條路。它不那麼一致,沒有人工痕跡,是數位內容保留的一塊。但,拿來應用不一定是好用的。」
而另一種做法,以被設計師們所推崇的日本正調明朝體為例,其調性一致、筆劃經過歸納,與其原出處明朝1585年南京國子監的《南齊書》對照,可以看到修正過後的痕跡。採借了原來字體的骨架,但是筆畫經過調整,整套看起來調性一致,保留了原來的風味,但閱讀起來是舒服的。古籍的字,用這種做法,可以當成高品質的字體來運用。
Winston 為我們歸納:
「好的字體復刻,既可以保存文化的精髓,就像 Garamond 奠定了西方字體設計的基礎,保存下來也可以很舒服地使用在內文上,並且將以前的文化傳承下來,展現在我們今日的設計品上。」
從字體復刻,談到字型的品質。字體作為資訊的載體,講究的不一定是設計的樣貌。繁體中文字型市場上,過去一直缺乏適合內文編排的字體,在螢幕顯示上讓閱讀達到最理想的視覺效果。Winston 以「字型設計是一件很執著的事情」作為開頭,提及字型設計的細節:
「要成就一套字型,必須要經過視覺的調整,如切角的角度,關係到字型是否整齊;定義筆畫,沒有一套字體可以例外;以黑體為例,橫細直粗,尾端的切角要對稱,拉曲線,以最小控制點達到最靈活的曲線…」
除了這些字型設計的基本功,還必須考量構造在人的眼睛中所反射的視覺差,筆畫跟空間的配置要非常用心,考量黑與白的空間佈局。所謂留白比當黑重要,做最好的留白,也是一般所說的知黑守白、計白當黑,白色的東西決定所看到的外框。每一個字必須一一調整,從第一個字開始,是條無止盡的道路,連使用者可能都分不出差異所在的細節,展現了設計者對字型的執著與講究。
下篇:justfont 對中文字型市場的展望,以及一些訪問遺珠
[轉錄] 字字珠璣:與 justfont 話中文網路字型服務(上)
, justfont blog写得好,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