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筆畫和機械的筆畫有什麼差別?關於這點,問小塚昌彥大師最清楚了。如何在小塚明體與黑體的現代設計中,融入「書寫感」與「東方味」呢?首先必須回顧他七十年的字體生涯,以及從鉛字時代走到數位造字的適應哲學。
收聽第二季第三集
章節段落與補充
★ 01:28|長得像肯德基爺爺的小塚昌彥大師,你在音樂祭和選舉都能看得到的小塚黑體與明體。
- 日本字型設計師鳥海修進入字型設計的契機是因為參訪每日新聞社時遇見了小塚昌彥。詳參第一季第十集
- 照相打字:利用照相排版機將文字「拍攝」到相紙或膠片上,盛行時間約為 1970–1980 之間,在數位字型與桌上型出版問世後漸漸消失。
- 2019 年九月初,林芳平出席森澤國際字體設計競賽頒獎典禮,小塚昌彥為 keynote speaker 之一。
- 在 Adobe Fonts 中可以同步的「小塚黑體」、「小塚明朝」即為小塚昌彥的作品。
- 大港開唱的標準字型為小塚黑體、時代力量的視覺設計與立委林昶佐的競選宣傳也都使用小塚黑體。
- 思源宋體、思源黑體的漢字部分也是根基於小塚字體。
★ 05:19|小塚先生坎坷的早年:從書法苦手到因為喪父而進入每日新聞社,誤打誤撞做起字來。
- 因為父親病故,小塚 17 歲時就進入父親服務的每日新聞社就業,但不是當記者,而是在印刷廠做勞動性質的工作。有次因為業餘的大字報書寫而接觸文字設計,後由上司村賴錦司提拔轉為報社內字型設計的工作。
- 村賴錦司:每日新聞社活字雕刻師,曾任大藏省印刷局字型設計。
- 55 歲退休後,小塚馬不停蹄進入了日本森澤公司擔任字型設計總監(1985),其任內設計最著名的作品為「新ゴ」,至今仍為日本交通指標(如JR站內告示)相當常用的字型。
★ 10:21|進入 Adobe 後領銜小塚字體:由創辦人 Geschke 定名的字體,以及新時代的字體趨勢。
- Charles Geschke(1939–):Adobe 共同創辦人。
- 小塚字體的標誌特徵:捨棄傳統漢字美感,曲線與佈局上較不受書寫工具影響,觀感上較現代、開闊,且部分特徵採取極為尖銳的設計。
★ 14:46|日式的文字佈局、第一批數位漢字字型,兼容新時代與東方感的秘密武器是⋯⋯襯線?
- 佈局開闊:筆畫間的空白(字腔)較開闊,也較沒有筆畫往文字中心收緊的感覺(中宮開放),主觀上字體看起來也會更大、更現代,或說更偏日式。
- 夾出來:字型業界的術語,應稱為使用內差法取出兩個極端值之間的連續中間值。理論上設計團隊只需要做出最粗版、最細版,或其他種類變化,如整體寬窄⋯⋯等(統稱主板),剩下再交給電腦運算出中間值。
- Variable font:可變字體格式。Google、Adobe、Apple 與 Microsoft 聯合發表,即是將上述的運算方式融入字型格式中。使用者目前已經能在如 Adobe Illustrator 中使用可變字體(僅部分字型支援,非全部)
- 硬筆時代的明體字:明體的根源為楷書,楷書使用軟筆(毛筆)書寫。小塚以「硬筆」書寫特徵想像小塚明體的曲線樣貌。
- 筆在運動的特徵:運筆有起頭、中間、收尾,造成粗細的差異。
- 讓黑體回歸東方:加上了「那個東西」——「襯線」,aka 書法的遺留。
★ 20:20|關於小塚字體的歐文與和文——設計假名有什麼難?往前看仍不忘溯源的平假名設計。
- 小塚:「人類畫的線條和機械的最大不同在於有始有終,像人生一樣;造字也是,有起筆和收筆,不是單純的幾何能達成」
- 小塚字體的歐文:明體搭配 Minion、黑體搭配 Myriad,再加以調配,特別是調整字母高度與 x 高度(x height)來與漢字、和文做到更好的混合排版。
★ 24:30|總結在時代間平衡的字體美學:不斷被時代沖刷的小塚先生,對設計工具演變的寬容看待。
- 現代風格的字體走到極致,需要帶回原本書寫的人文感:詳參第一季第十一集
- 小塚開在瑞士的高速公路上看著 Helvetica,發願要回日本設計一套ヘルヴェチカナ,後來設計出新ゴ等現代黑體的假名。